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108904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 许多介绍林彪的著述,包括其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对林彪性格的描述几乎是众口一词:不苟言笑,城府颇深。还有人说林彪的性格弱点是心胸狭窄,气量小,对人和事耿耿于怀,工于心计,报复心强。朱德之孙朱和平在其著作中谈到爷爷朱德对林彪的一些看法:生性孤僻,工于心计;爱读书,能沉下心来想问题,把问题想得很深,并能表达出一套见解,有自己的语言;善于窥测政治方向,又善于伪装;整人不择手段。萧克上将认为林彪“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感到他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曾任空军宣传部处长的官伟勋在其著作中也指出:“林彪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确有用心很深

2、,思考很周密的一面。” 孤僻,深沉,记恨,报复心强,成为许多人描述的林彪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最后的22年间,这些特点确实表现得比较充分。 当然,以林彪的个性,他的谈吐,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遣词用语极其讲究,一定是深思熟虑、切中要害的,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语言特点。难怪朱德说林彪有自己的语言。林彪的一些“经典语言”,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不管当年政治气候与时代背景如何,以林彪的身份、资望和权威,他的种种表态都是极具分量的,甚至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对方的政治命运和人生轨迹。林彪性格另一面的展现,与其战争年代塑造的杰出军事家的形象一起,为其历史定位作了注脚。 记恨与报复心 工于

3、心计,整人不择手段 朱德说:林彪工于心计,整人不择手段。这话确实是一语中的。 抗战胜利不久,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彭真为书记兼自治军第一政委,林彪为副书记、自治军总司令。因为在东北局工作重点上的意见分歧,林彪与彭真的矛盾公开化。自治军第一副总司令吕正操和东北局组织部部长林枫没有支持林彪,日后尝到了苦果。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后,集书记、司令员、政委三职于一身,在东北大权在握,彭真随后调出东北,林枫、吕正操靠边站,吕正操被林彪派去搞军事交通和后勤运输保障。时隔20年,谁都没有想到,得势的林彪仍然旧事重提。1966年杭州会议和“文革”之

4、中,林彪指控彭真、吕正操、林枫当年是“桃园三结义”,犯了路线错误,编造有一个以吕正操为首的“东北叛党集团”,使吕正操、张学思等七名“集团主犯”受尽迫害。当年支持彭真的伍修权也遭关押。伍修权说:我尝够了林彪等人打击陷害之苦。 谈到林彪的记仇和报复心理,萧克可谓是感触极深。萧克是林彪的老部下,曾两次担任林彪的参谋长(1929年红军的一纵和1949年四野),对林彪了解颇深。萧克回忆,1949年6月,就中南地区今后几年工作重点,作为四野参谋长的萧克不同意林彪应放在农村的观点,提出应放在城市,可林彪还是坚持己见。1950年2月,从北京回来的邓子恢传达中央意见,指出林彪和华中局的观点与中央精神不符,党的七

5、届二中全会强调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以后必须放在城市。萧克再次表示赞同中央意见。林彪对萧克“一而再”地反对自己,十分不满,“从此产生嫌隙,耿耿于怀”(萧克语)。后来,1958年军内反“教条主义”斗争,林彪抓住机会,狠批萧克。 刘伯承和萧克,是20世纪50年代全军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历来十分重视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可林彪恰恰就在这上面“点火”,说:有的人一谈到外国的东西就津津有味,把本国的东西看作是“土包子”,我们的经验很丰富,不能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 一句“不能把黄金当黄土甩掉了”,成了1958年林彪“开批”的“至理名言”。林彪此言,正与毛泽东的批评相合。毛泽东批评

6、军队院校工作时,说:现在学校奇怪得很,中国革命战争自己的经验不讲,专门讲“十大打击”,而我们几十个打击也有,却不讲。应该主要讲自己的,另外参考人家的。 刘伯承、萧克二人受到毛泽东和林彪的严厉批评。刘伯承离开了院校领导岗位,萧克则被打入另册:角色由全军军训主官转变为拓荒种植的农垦部副部长。刘伯承传说:林彪虽然还不是这次斗争的主宰者,但其发言“含沙射影,暗箭伤人”,“起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萧克在回忆录中也说:“以他的当时的地位和影响,那种指责对我造成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对彭德怀“一剑封喉”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直言上书”,此信被指为反党的意见书,彭因而成众矢之的。然而,7月下旬的分

7、组讨论,批彭德怀的火力总是不温不火,既不猛烈也批不到“要害处”。这种状况显然引得毛泽东不快、不满。于是,一直在外地养病的林彪被急召上山,如“援兵”般赶到现场。 7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纵论历史当中,说了一些政治分量很重的话。刚上庐山的林彪在仔细品味毛泽东漫谈中的深意。 然而,这一天,其他常委的“呼应”并不强烈,毛泽东是看在眼里的,不是“温吞水”“和稀泥”,就是“隔靴搔痒”。他在等待着一种强烈的响应。毛泽东对他指名调来的“援兵”林彪抱有一种特别的期待。以林彪在党内军内的地位和影响,他的表态应该具有指向标意义。 8月1日,常委们继续开会。看出毛泽东对朱德表态已经不满的林彪,知

8、道该是自己派上用场的时候了,于是,“用他特有的尖细声调发言了”,说:彭德怀这次是招兵买马,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好犯上,总觉得自己行,自视很高;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 野心家是要“犯上”,阴谋家是要篡权,招兵买马是想积攒势力(集团),再加上“自视很高、想当大英雄”的彭德怀又是手握军权的国防部部长林彪寥寥数语,便有了“点睛”意味。这次林彪不再是含沙射影,而是一剑封喉。林彪这种“一针见血”的定性,超出所有与会者的想象。 8月,在北京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在总结讲话时又是语出惊人,说:彭德怀这个人有野心。他以前的名字叫彭得华,就是说,他要得整个中华参加会议的吴法宪回忆道

9、: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在会议现场的李锐回忆说:林彪“讲这几句话时是声色俱厉的”,“可谓击中要害。为整个即将召开的全会和斗彭纲领定了调子”。现场“陪批”的黄克诚也对林彪这个发言印象极深。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说:林彪的“这个发言很厉害,以后成了定性的基调”。参加了庐山会议的李锐感言:“林彪上山之后,虽讲话次数不多,也没有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张牙舞爪,但他三言两语,起了批彭定调的作用。” 有林彪的定调之言,无论是庐山会议还是随后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几乎就成了彭德怀的代名词。 彭德怀传指出:“林彪的打击和吹捧都是淋漓尽致和与众不同的。” 对罗瑞卿足足观察六年 “

10、批彭”,已见林彪“功力”;“整罗”,同样有“点穴之功”。 罗瑞卿不仅以赫赫战功而闻名,而且其干练的办事能力、果决的工作作风、高效的工作节奏,更是闻名军内外。魄力大,能力强,干劲十足,作风强硬,使许多人对他敬而畏之。罗瑞卿早在红军时期就是林彪信任的部属。罗瑞卿对林彪的能力也是钦佩的,对林彪本人更是尊重。林对罗,也不无欣赏。罗任总长,林彪有举荐之功。任总长后,罗与林彪联系较多,林、罗两家关系也较热络。尽管年长林彪一岁,林彪的儿女称呼“罗伯伯”时,罗瑞卿总是刻意让他们改口叫“罗叔叔”。从这点小事,可见罗瑞卿在林彪面前是不能也不敢“称大”的。 1962年以后,看到罗瑞卿与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走动更多

11、、更近,林彪的不满与日俱增,其中指控罗的一大“罪状”就是说罗有意疏远他,封锁他,不通气。林彪还在纸上愤愤写下“大捧别人,大跟别人,回京后根本不来见面,让他做绝当作又一彭黄也”。 本想笼络罗瑞卿,却眼看着罗瑞卿“我行我素”,怒从心头起的林彪对罗瑞卿的心态有了根本变化。1965年12月上海会议期间,周恩来找罗瑞卿谈话,特别提到一点:林彪说,对你观察六年,发现你有意封锁他。 对罗瑞卿能够足足观察六年,林彪“耐心”了得。 林彪的深沉内敛,能把一件事想得很深。他整天沉默于暗室之中,苦思冥想,许多独有的想法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秘书李根清说:林彪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每天都在不停地思考,许多重要决策是

12、在这种思考中形成的。朱德说:林彪总能把问题想得很深。 谭政被指反对新的军委领导,罗瑞卿被指反林彪,两位大将,一个负责全军政治工作,一个负责全军军事工作,都在林彪这里栽了跟头。而对罗瑞卿,又加上“篡军反党”,结果他被整得悲惨至极。 “批彭带朱”“借毛批朱”,诬称朱德是“黑司令” 攻击朱德,是林彪报复心的又一表现。 看到庐山会议时毛泽东对朱德的观点和表态有不满,林彪对朱德郁积已久的记恨又泛生出来。在1959年庐山会议和其后北京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对朱德是大加讥讽挖苦和诋毁。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说:今天当着全军高级干部的面,对朱德同志是要进行批评的。他是不承认毛主席是党的领袖的。朱德同志总是认为

13、自己的功劳很大,其实他名声很大,功劳不很大。战争年代,朱德同志名义上是总司令,实际上没有当过一天总司令,我军的总司令向来都是毛主席。 总参作战部的雷英夫回忆道:林彪此言一出,到会的同志大为震惊。邱会作也有回忆,说:“和批判彭德怀的态度相比,林彪对朱德的批评很严厉”,他的话“对大家震动就很大了,像我这样的干部都有点吃惊了”。金冲及在其主编的朱德传中也说:“在批判朱德时,林彪表现得异乎寻常地积极。” 会议批斗的焦点是彭德怀。可谁都没有想到,林彪却对朱德横加指责,节外生枝。有人清楚,在井冈山早期,朱德军长对先后担任营长、团长的林彪有过多次严厉批评,还对擅自行动的林彪给过处分。林彪是记仇的。30年后得

14、势的林彪,并没有忘记当年的情形。 笔者以为,林彪对朱德的点名批评有几点是需要注意和说明的:其一,“借毛批朱”,将毛泽东推在前面,以引发众人共鸣,此举可谓用心之“妙”。其二,庐山会议和北京的军委扩大会议,并没有批朱的议程,从目前公开的材料看,与会者发言也鲜有提到朱德的,而林彪却“批彭带朱”,将第一、第二元帅“一网打尽”。其三,朱德当时身为党中央副主席,年长林彪21岁,是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战争年代一直是人民军队总司令,开国元帅之首,党内排名第四,当时地位是高于林彪的。林彪刚获提升,就向老资格的另一位党的副主席开炮,特别令人惊讶。还诬陷忠厚的朱德有野心,想当领袖,更是耸人听闻。其四,如果是善意而又

15、客观的中肯批评,在党内军内是允许的,也应当鼓励。然而,林彪对朱德的“批评”,只能说是诋毁和人身攻击了,根本没有实质内容,看不到尊重、善意和帮助的意味,而这种诋毁还是发生在中共中央和军委高层会议上,就更令人深思。其五,新中国成立后,“蛰伏”几近10年的林彪,一出山登台亮相,就是一手高举个人崇拜大旗,另一手打压,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黄克诚、萧克、邓华等将帅连批带打,由此迅速拉高了自己的“声威”。打仗,林彪就爱“抠底”。军内斗争,林彪一出手,就对准排位最前的两位元帅,很有点“舍我其谁”的气概。林彪批评彭德怀想当“大英雄”,他自己一出山,就是想当“大英雄”的气势。 对此,朱德之孙朱和平有这样的感慨:“作为一位党中央副主席、共和国元帅和即将取代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在全军如此规模的大会上,竟然可以如此放肆地颠倒历史,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党的悲哀,人民军队的悲哀。” 林彪同朱德“过不去”,并没有完,“文革”中更是变本加厉,说什么朱德是“黑司令”“大军阀”“老机会主义者” “文革”开始后,向“铭记在心的人”火力全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升为副统帅的林彪,火力全开,将多年揣摩的心得,付诸行动了。那些被他“铭记在心”的人,劫难也就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