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096549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知识专题突破九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全球气候变化(2015江苏地理,2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2017江苏地理,2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2017江苏地理,2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地理信息技术(2018江苏地理,17)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2018江苏地理,18)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2016江苏地理,15)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2016江苏地理,16)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2015江苏地理,17)图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核心考点1全球气候变暖1全

2、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2)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面积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3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

3、技术。(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2019全国文综)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答案1.A2.D3.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

4、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

5、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为寒漠,D错。命题角度一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考查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2019山西省大同市调研)人民网报道: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1880

6、年至2012年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1901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19厘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B增强 BE增强CG增强 DK增强2为解决材料中所述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夏季调低空调的温度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C开发可再生能源 D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答案1.C2.A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气保温作用不断增强。而保温作用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影响,据此结合图示知,G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7、第2题,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等措施实现;夏季调低空调温度会加大空调工作强度,使耗电量增加,在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地区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空调等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臭氧层,扩大臭氧层空洞,使大气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增强,加剧全球变暖,故选A。命题角度二结合地理因素变化,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2019湖南省郴州市第三次质检)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与北太平洋被阿留申群岛隔开。下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海洋

8、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读图,完成35题。3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A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B陆上径流量更小C海冰覆盖面积更大D海水温度更高4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A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B陆上径流携带大量泥沙C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D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5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浮冰移动 B减弱陆上径流C加快海冰融化 D增温增湿答案3.D4.A5.A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没有植物分布,说明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差;乙时期的陆上径流分布纬度更广,因此推测

9、乙时期的陆上径流量可能更大些;乙时期海冰覆盖面积更小;乙时期浮冰更多,推测冰融化多,海水温度可能更高。据此分析选D。第4题,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位于海冰下方,推测其主要来源是初期海冰携带的侵蚀物入海形成的;该时段陆上径流较少,且流经区域地势低洼,陆上径流携带的泥沙多在陆域沉积;初期温度较低,陆架崩塌不严重,不会导致崩塌物质大量堆积;海水上泛是乙时期的特点不是甲时期的特点。据此分析选A。第5题,根据图示,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促进浮冰向较高纬度移动;陆上径流分布纬度增加,说明陆上径流增加了;该海水上泛属于从底层上涌的海流,温度较低,不利于海冰融化;由于该海水上泛属于冷性水流,不会增温增湿

10、。据此分析选A。核心考点2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发展科技,加

11、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对外开放。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经济效益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生态效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降低污染,净化环境;保护土地,提高土壤

12、肥力社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效益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治理费用生态效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如果过度猎狼,将会()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 B C D答案D解析如果过度猎狼

13、,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原则,正确。所以D正确。命题角度通过生产生活中的案例,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或综合题)(2019山东省临沂市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坎儿井是2 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创建的一项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由直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等组成(下

14、面图1示意),适用于山麓、冲积扇地带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图2示意吐鲁番盆地局部地区坎儿井和绿洲分布,该区域最高海拔6 723米,艾丁湖是我国陆上最低点,湖面海拔150米。(1)分析吐鲁番先民是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建造坎儿井这一灌溉工程的。(2)指出在吐鲁番盆地建设坎儿井的必要性。(3)推测吐鲁番盆地坎儿井数量日趋减少的原因。答案(1)山地海拔高,冰雪融水丰富;山麓含水层土质疏松,不透水层的基岩有利于融水下渗、保存;充分利用地势特点使水自然流淌,减小工程量;山麓地区坡度适中,土质不易坍塌;使用暗渠输水受季节、风沙影响较小,减少水分蒸发,流量稳定等。(2)该区域

15、耕地面积广大;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需水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强,降水减少,冰雪融水补给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坎儿井水源受到影响;长年失修,水路堵塞,导致干涸;建设投入大,耗时耗力,水量有限,不适应现代工农业的发展需要;出现了新的灌溉替代系统(如机井);绿洲外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核心考点3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特征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的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作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监测和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