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087509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诗意的生命领受奇迹夏千惠 11级中文系2班 10220112202433 翻开冯至的十四行诗,就像走进一个充满哲理和美学的世界,里面充满了沉思性的感悟。他超越性地面对宇宙、自然、人类的处境,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他在诗中塑造一个又一个的形象,将我们引入其中,给我们遐想的空间,给我们维度以思考。 二、三十年代的冯至,是一个未完成的自我。他正在历经精神重大的转变,一次又一次地在自我否定中寻找生命的真谛。他尽情地汲取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在里克尔、诺瓦利斯、康德的哲学和诗歌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契合点。中国大动乱的背景在,他在云南昆明的深林中,遗世独立。他创作出了他人生的巅峰之作十四行诗,也成为中国现

2、当代文学史上,诗歌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十四行诗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诗中的感情基调。在字里行间,我感觉到的不是情感的激情澎湃,而是一种沉稳,甚至冷峻的理性。他没有张扬他的情感,反而将内心的万千感慨,精神世界的跌宕起伏,化作他性格的一部分,深刻且内敛地浸透在诗中,化作无声的呐喊。这种呐喊不是无力的,是一种无声的印刻,用哲理深深嵌入我们每个心灵底座上。如果说没有一个诗人不是孤独的,那么,冯至的孤独、寂寞在此27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孤独、寂寞,不是精神生活上的空虚,而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中还夹杂了忍耐。这样的特质使他拒绝了无谓的喧嚣,也同时“让他与世俗和成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它还是治疗伤感与虚荣的

3、药方,也是对自我的克制,对信念的执着”。“你无时不脱离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这个尤加利树,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在秋风里升华了城市的喧嚣。我尤其喜欢诗人营造的肃清的氛围,一个人的世界,自我与超我的对话。 在诗作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作者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给了他宝贵的滋养,同时,也使他得以超越社会历史的限制获得天启般的感悟。”他用自然中的事物,尤加利树、鼠曲草、驮马等表达情感。在诗中,他没有放浪形骸于外,而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在暖和的阳光内,他来到郊外;他想“依附着鹏鸟飞翔,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他渴望“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问其来源,“从里克尔那里,他学

4、会了观看,发现许多物体的灵魂,见到许多物体的形态,甚至,也想在里克尔那里一样。”,可知,里克尔给他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此外,他将自然与精神类比,他把生活中的事物精细化,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物象何尝不是蕴含着一定的含义呢?原野上的小路,是人走出来的,类比到心灵原野上的小路,那些走过这些路的人,一个一个,或活着,或已作古,都在诗人的生命中留下痕迹。 那么,十四行诗里最震撼我心灵的,就是他的哲学思考。他探讨人、生命、灵魂,他追求个人与宇宙的统一。他将我带进这个世界,却放手让我遨游其中。给我暗示,使我努力感受、参悟。我就像“彻头彻尾被一种忧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在威尼斯中,他描绘的是西方那座水域,它是人

5、世的象征,可是诗人却看到了沟通和交流的可能: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像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像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在水之城的威尼斯,一座一座的被独立开来,仿佛一个个人。虽然有孤寂之感,可是却给我人性温暖的感觉。一丝笑,让我看到希望。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曲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青山默默。这体现了精神的嬗变,仿佛是凤凰涅槃,而后重生。死亡是生命的本质,它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肉体的殒灭为了灵魂的自由。有人说,人类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必死性却还得苟且偷生,这是人类最大的悲剧。所以,自从人类认识到死亡以后

6、,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死亡的恐惧。可是,诗人却早已看开,他的灵魂早已超越生死界限。在鼠曲草里,鼠曲草不辜负高贵和洁白: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诗人,在此中有自喻的涵义,我觉得,小草在自己的世界里完成生命之死生,外界的喧嚣在他面前,或消逝,或化作其中一部分安静的存在。内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有任凭花开花落,坐看风轻云淡的坦然。在读诗的时候,我很容易把自己放在宇宙的无限广大之中。以前,我会害怕,因为天地广阔,宇宙浩瀚无穷,自然的严肃,个人的渺小让我恐惧。可是,在十四行诗里,我牵着诗人的手,哪怕狂风暴雨、黑夜深山、天地

7、无边,我都不再畏缩,我坚信,生命的活力,理性的强大。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的反映。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争、苦难充斥人间,社会的动乱,百姓的挣扎,人性的展现,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撞击诗人的心灵。原野的哭声中,它反映了社会的惨状,抹上黑色的哀伤: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战争给他们痛苦、绝望,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量却压在万千百姓肩上。他们在满目疮痍的人间挣扎,咆哮。这样的悲剧实在太多了,尸殍遍野,到处都是死亡。框子外的世界是无尽的荒凉。上个世纪的实景,仿佛历历在目,紧紧地抓住我。 读完十四行诗,合上书卷。思绪飘荡,仰望天空。我学会了在平日的细微中理性的思考,生命的长度我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可以加深生命的厚度。我躺在诗里,接受灵魂的洗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