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068960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三篇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得数学者得天下!数学可以帮助同学们与其别人拉开一大段间隔 。高三复习好数学实在是太重要了。下面就是编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一)(1)假设f(_)是偶函数,那么f(_)=f(-_);(2)假设f(_)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那么f(0)=0(可用于求参数);(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_)plusmn;f(-_)=0或(f(_)ne;0);(4)假设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一样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

2、的单调性;(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假设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_)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le;g(_)le;b解出即可;假设fg(_)的定义域为a,b,求f(_)的定义域,相当于_isin;a,b时,求g(_)的值域(即f(_)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那么。(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断定;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3)曲线C1:f(_,y)=0,关于y

3、=_+a(y=-_+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_+a)=0(或f(-y+a,-_+a)=0);(4)曲线C1:f(_,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_,2b-y)=0;(5)假设函数y=f(_)对_isin;R时,f(a+_)=f(a-_)恒成立,那么y=f(_)图像关于直线_=a对称;(6)函数y=f(_-a)与y=f(b-_)的图像关于直线_=对称;(1)y=f(_)对_isin;R时,f(_+a)=f(_-a)或f(_-2a)=f(_)(a0)恒成立,那么y=f(_)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2)假设y=f(_)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_=a对称,

4、那么f(_)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3)假设y=f(_)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_=a对称,那么f(_)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4)假设y=f(_)关于点(a,0),(b,0)对称,那么f(_)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5)y=f(_)的图象关于直线_=a,_=b(ane;b)对称,那么函数y=f(_)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6)y=f(_)对_isin;R时,f(_+a)=-f(_)(或f(_+a)=,那么y=f(_)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5.方程k=f(_)有解kisin;D(D为f(_)的值域);6.age;f(_)恒成立age;f(_)ma_,;ale;f(_)恒成立ale;f(_)

5、min;7.(1)(a0,ane;1,b0,nisin;R+);(2)logaN=(a0,ane;1,b0,bne;1);(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4)alogaN=N(a0,ane;1,N0);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一样的象;9.能纯熟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5)

6、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一样的单调性;(6)y=f(_)与y=f-1(_)互为反函数,设f(_)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那么有ff-1(_)=_(_isin;B),f-1f(_)=_(_isin;A);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1)别离参数法;(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二)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n-1)+r=a(n-2)+2r=.=an-(n-1)+(n-1)r=a(1)

7、+(n-1)r=a+(n-1)r.可用归纳法证明。n=1时,a(1)=a+(1-1)r=a。成立。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那么,n=k+1时,a(k+1)=a(k)+r=a+(k-1)r+r=a+(k+1)-1r.通项公式也成立。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求和公式:S(n)=a(1)+a(2)+.+a(n)=a+(a+r)+.+a+(n-1)r=na+r1+2+.+(n-1)=na+n(n-1)r/2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n-1)r=a(n-2)r

8、2=.=an-(n-1)r(n-1)=a(1)r(n-1)=ar(n-1).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S(n)=a(1)+a(2)+.+a(n)=a+ar+.+ar(n-1)=a1+r+.+r(n-1)r不等于1时,S(n)=a1-rn/1-rr=1时,S(n)=na.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三)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_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_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deg;le;alpha;180deg;2、直线的斜率定义:倾斜角不是90deg;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deg;(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3、直线方程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deg;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deg;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_1,所以它的方程是_=_1。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