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06648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 豫政 20078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第一章 河南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相距约530公里,国土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居全国第十七位。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

2、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呈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之势,区位优势明显。(二)地形地势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的淮河出省处,仅23.2米。北、西、南三面分别为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平原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3%、55.7%。(三)气候、水文河南省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3、,同时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从境内穿过,以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0%;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从南向北年平均气温15.712.1,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3-3,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24,无霜期240189天,10的有效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1380.6532.5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的50%60%,年蒸发量13982138毫米,远大于降水量。全省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多风沙、夏日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长。全省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

4、:黄河水系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1.7%;淮河水系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3.0%;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6.3%;海河水系流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9.0%。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20立方米,为全国的五分之一,居第22位。(四)土壤河南省土壤类型繁多,分为7个土纲、13个亚纲、19个土类、44个亚类、150个土属。分布面积较大、与林业发展关系密切的土壤有褐土、黄褐土、潮土、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风

5、沙土等。土壤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地带性的特点,山地丘陵区土壤以褐土、黄褐土、棕壤、黄棕壤为主,淮北低洼易涝平原区及南阳盆地土壤以砂姜黑土为主,风沙区土壤以风沙土为主,一般平原区土壤以潮土为主。(五)生物多样性过渡性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河南省南北兼容、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以伏牛山主脉淮河干流为界,南部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北部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全省分布有高等植物198科、3979种及变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12.2%;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90科、522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3.9%。在河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种,其中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3种,二级重点保护的2

6、4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4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15种,二级保护的79种。二、社会经济概况(一)行政区划河南省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济源共18个省辖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95个乡镇、460个街道办事处、3299个社区居委会、47603个村委会。(二)社会经济发展2006年末,全省总人口98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89万人,占32.5%,乡村人口6631万,占67.5%,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88人,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2006年全省粮食产量5055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

7、量的十分之一强,已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2495.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4.4%,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省份首位;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6.453.829.8,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比重达到83.6%。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1元。(三)交通、通讯河南省交通方便,通讯便捷,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944公里,京广、京九、焦柳与陇海、汤濮、新菏、漯阜在境内交汇,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编组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客运站之一;公路通车里程23.5万公里,其中

8、高速公路里程3439公里(全国第一),形成了以五纵五横国道干线为框架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国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中,京深和连霍一纵一横经过河南;拥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开辟国际航线8条、国内航线67条,其中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国内一级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800万人次;铺设光缆线路24万公里,全国光缆干线“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经过河南,省会郑州是我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三、生态环境概况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城市的扩张

9、、工业规模的扩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土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自然灾害由于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河南省是干旱、暴雨、干热风、大风和沙暴等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各种自然灾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干旱是影响河南省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降雨在地区、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大面积、长历时干旱时有发生,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890万亩,成灾面积1181万亩;干旱严重的年份(如1960、1961、1978、1981、1986、1987和198

10、9年),受旱灾减产30%以上的农田均在1995万亩以上;2005年全省受灾面积615.9万亩,其中140.7万亩绝收。暴雨:暴雨是河南省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造成山前平原及河流两岸排水不良地区的内涝灾害,特别在低洼易涝平原区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998年全省受灾农田面积达4246.5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656.5万亩;2005年全省受灾农田面积3167万亩,其中662.3万亩绝收。干热风:干热风在每年春末夏初出现,对小麦生长发育危害极大,河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豫东北平原危害最重。受干热风危害的小麦,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50%以上,农谚有“麦怕四月风,风过一场空”的说法。大

11、风和沙暴:二者都是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大风和沙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35月份出现。大风可吹跑农作物种子,吹断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和高秆作物倒伏,引起减产。沙暴吹走土壤中最有养分价值的粘粒,使土地沙化,利用价值下降,不仅破坏土地本身,且会埋没良田,毁坏农作物。(二)水土流失根据河南省2006年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47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93%。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10002500吨燉平方公里的轻度侵蚀3360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5.2%;年土壤侵蚀模数25005000吨燉平方公里的中度侵蚀1050万亩,占23.5%;年土壤侵蚀模数5000吨燉平方

12、公里的强度侵蚀60万亩,占1.3%。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相对集中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少、人口稠密的低山丘陵区,采矿作业较集中的地区,人为活动频繁的乡镇、居民点周围及道路两侧。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贫瘠,河流、水库淤积,贫困加剧,全省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地区。(三)环境概况据2006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共排放工业和生活废水27.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3.01亿吨,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4.79亿吨;工业废气排放16770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158.88万吨,烟尘排放79.6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56.3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463.62万

13、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15.23万吨。地表水污染较重,全省河流类水质以上河段占50.5%,其中劣类水质的河段达到29.2%;许多河道已丧失包括水生生物生境、农灌、景观等所有的生态功能,并威胁到附近的地下水水质,部分湿地面积萎缩;全省四大流域中,海河流域为中度污染,黄河、淮河、长江流域为轻度污染。土壤污染的影响日渐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第二章 林业现状一、林业资源现状根据2003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及2004年以来河南省林业生产统计资料和2006年2007年进行的二类调查,截止2006年底,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其中有林地4338

14、.64万亩(包括用材林1408.78万亩,防护林1520.23万亩,薪炭林95.87万亩,特用林150.14万亩,经济林1136.92万亩,竹林26.70万亩),疏林地135.45万亩,灌木林地897.4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34.60万亩,苗圃地46.05万亩,无林地1100.84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活立木蓄积13569.90万立方米,其中林分、疏林、散生木和四旁树蓄积分别为7316.35万立方米、62.38万立方米、577.13万立方米和5614.04万立方米。全省有湿地(不包括水稻田)面积982.8万亩。二、主要成就(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03年

15、与1998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919.4万亩,增幅29.32%,比全国同期平均增幅高出19.2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67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增幅高出2.01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203万立方米。近三年来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284.14万亩,净增7.01%;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1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99.39万立方米。“十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268万亩。高速公路、县级以上公路及河渠沿岸等绿化水平明显提高,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基本形成。随着河南林业生态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林种结构改善,特别是公益林比例增加。生态公益林面积由1998年的611.85万亩增加至2003年的1423.65万亩,增长了132.7%,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比例由19.5%上升至39.8%,占林分面积的比例由27.2%上升至56.3%。(二)区域生态明显改善平原地区形成了网、带、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抑制了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危害,许多过去林木稀少、灾害频繁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林茂粮丰的高产田。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根据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监测结果,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6.9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7%;沙化程度减轻,监测期内流动、半流动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