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013435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三畏:报网竞争进入上行与下滑的交会期何三畏何三畏自网络风行以来,报纸以后的命运怎样?一直是传媒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新生代成为社会主流,报纸是否就被丢进垃圾桶?或者在互联网的大树之下,是否还能长着几株报纸的小草?而这个转变的过程还会发生一些什么?议论纷纷中,有一点是很多人的共识,就是认为事情不会来得太快,至少改变不会在自己这一代人之间完成。但本文想提请注意,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即便种种制度性障碍并不主动撤退,实质性的改变也难免不会在不远的将来发生。?一、报网影响力比较试以成都为例。成都目前的报网情况是这样,报纸有两家每年各有八九亿或四五亿收入,网络数得上的只有腾讯的大成网和新浪四

2、川公司。腾讯和新浪在成都起步之顺利,相当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都市报在各个城市的兴起。大成网和新浪四川试水成都,或许可以作为当前官方和市场对互联网认识的样本。对于腾讯来说,折腾这么一个立马赚钱的地方媒体,它只要批准十来个入职名额,把当地媒体当天的消息搬过来,给网民设置一些上传和讨论的空间,再就是它特有的平台,让在区域内登录的 QQ 弹出有导读和广告功能的迷你网页(这意味着,每天会有数百万人接触它的广告)。除此以外就不需要更多了。甚至广告页面,包括带有经营性质的宣传内容(相当于报纸的各种为商家鼓吹的“专版”),都是各广告代理商承担。事实证明,市场对大成网的接受,简直叫尾随而来。第一年

3、的广告收入即达千万,考虑到它的投入之小,不能不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但腾讯并没有在更多的城市继续开展这项工作,据说是因为靠做网络媒体营利,还远不如直接开发可以跟人民币和美元通兑的“腾讯帝国币种”划算。由于腾讯自身的低调,开张的时候,只请了成都市委常委级的领导来捧场。 而 2009 年新浪四川刚到成都搭台,打前站的就受省委常委的待见,还没有正式上线,就已经有官方应承各类合作。跟任何城市一样,成都的市民报直到现在也难以顺利采访到哪怕是厅局级官员,但是,同样是这些官员们却高高兴兴地去还没有正式上线的新浪四川做视频去了。广告商当然更是心明眼亮的,新浪四川一来,就奔过去了。两三个月的试验,新浪四川信心

4、大增。因此,单从影响力方面看,或许可以说网络已经超过了报纸,超过了上行与下滑的交会点。当一个淘气的小孩上传了自己的便便尿尿,满世界都会闻到顽皮的气味;一个“雷人”的公务员掏出“天价烟”,立即红遍大江南北;一个公司突发奇思妙想,“贾君鹏”便横空出世。这就是当下网络影响力神话。网络的营利能力,个比个,也早就已经超过报纸。中国没有赢利超过腾讯的报纸,甚至媒体集团(当然,腾讯的主要收入并不来自媒体)。能跟新浪、网易比的也少。除了多种经营的收入,新浪称,去年新闻广告业务首次超过了号称国内广告收入最高的某日报。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二、报网内容从依存到竞争在内容方面,即便打开还在调试阶段的新浪四川网页

5、看一眼,你也会觉得没有必要买当天当地的报纸了:它把报纸上的消息都汇总起来了。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争食同一片市场的商业对手,一方却近乎无偿地使用着另一方花费大量成本制造的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这一悖论从立足全国的几大网络跟每一个地方城市的都市报之间看来,不存在或不明显。一旦报网双方都处在一个城市,矛盾就尖锐起来了。当网络把报纸的广告分去太多时,报纸就会坐不住。那么,报网之间会不会在合理的价格之上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笔者以为这里难以找到共同接受的“合理价格”,除非是某种方式的股权合作。因为与网络相比,报纸信息生产成本太高。报纸即便给出一个很克制的价格,网络也不会接受。新浪目前每天大约使用五

6、万条来自传统媒体的信息,有一种计算方法是, “即便一条支付十元也是五十万”,因而不可能支付得起这笔成本。因此,报纸企图卖新闻给网络来维持生存,是不太可能的。而网络则可以考虑不买报纸的账,自己制作新闻。当然,这种对垒还没有正式拉开。这一方面因为制度方面的限制,同时也还没有这种必要。一旦市场竞争到了这个程度,制度大坝会被冲破的。目前,新浪在地方化时,希望找到当地一家媒体建立稳定的合作,或许就是考虑到有一天新闻信息会突然“涨价”。目前网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仅仅在于转发报纸的“正规消息”,更在于它深入的无远弗届的草根性。事实上,天涯、凯迪等纯论坛的网站,从某个角度讲,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任何一张全国性

7、日报。到了有一天,基于提高资讯品质,提高公信力和规避法律的要求,需要按新闻要求,“正规”操作的时候,网络要组建“专职新闻制作队伍”,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成本,会比报纸低得多。财经杂志已经给出了一个回答,它的网络版,就有相当可观的原创新闻。而成本也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相信,到了有价值的信息必须由网络自己支付成本的时候,这将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网络会按照某种价值观认真选取信息,从而减少网络泡沫和垃圾,从而也增加了网络的公信力,网络也将因此获得摆脱报纸的能力。何况,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实际上,迹象已现。几个著名的网络公司早就开始聘请受过传统媒体训练的资深新闻人士加入,更多的网络越来越注意信息制作的专业性

8、和规范化。网络信息质量确实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现在,如果还有人抱定网络信息都是泡沫和垃圾,应该是包含了几分成见。?三、采访权和记者证管不住网络一些已经很有实力的网络,为什么不立足自己制作新闻信息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所谓“采访权”和“发布权”的限制?目前全国最著名、最强大的商业网络原则上都只有广告发布权而没有新闻发布权。今年记者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署宣布实施新修订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按“办法”规定,任何合法公民或社会部门,没有获得官方授予的记者证的采访报道均为非法行为。依赖网络而勃兴的“公民调查”及“公民记者”的活动,包括网民给网络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新闻消息,也都将被归入非法范围。不过,恰恰

9、因为网络技术本身的原因,这样的规定难以贯彻。笔者在写作本文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报道某重要桥梁的桥墩第二次垮塌,就使用了网民上传的视频。显然,央视及那位网民已经违法了。但是,每一个网站、每一个电视台和每一家报纸,每一天都在大量使用网民上传的消息,并没有任何人查证过这些网民是否持有记者证。面对如此普遍的违法,竟然未闻有关方面拿“采访权” 的规定和“记者证管理办法”试刀呢。所以,网络的采访权最终不是问题。规定一个代表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明摆着正在给信息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机构不能采访、制作新闻,而只能给传统媒体当信息掮客,无异于螳臂当车。网络早就在采访报道。五年前,新浪网“直播”报道辽宁“宝马撞

10、人案”。虽说是以网友的名义,但能说这不是网络自己在做采访报道吗?也是五年前,新浪就尝试做“新浪观察”,刊发原创评论和分析文章,这当然是在发挥媒体的功能。从互联网诞生起,网民就在论坛里对现实社会现实“说三道四”,既“发布新闻”也表达观点。中国每天有六千万人写博客,六千万人在 MSN和 QQ 上交流,还有大量随时都在活动的论坛。换句话说,中国大约有一亿没有编制、不拿工资的“网络记者”。要知道,一个博客的能量就可能胜过一张报纸。目前,薛涌、冉云飞和韩寒等几位先生的博客,其影响力不仅超过了好多从来不算经济账,只管印刷了强迫发行的报纸,甚至可能超过了好些都市报。或许应该这么说,它们就是目前中国最有价值的

11、几份媒体。薛涌在新浪上的博文已经结集成十来本畅销书,每本发行都在五万册以上。请问哪一张报纸的文章还有这样的二次销售力?冉云飞博客难以打开,但点击量最高时可以达到每天十万。韩寒的新浪博客已经有二亿多点击,他的博文基本都会在头一天达到两万点击,有的会超过十万。请问有多少报纸,能保证他的每一篇文章有超过两万次的有效阅读?互联网早就给这些个人博客准备了一个名号,叫做“自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有能力有准备,你就可以是一个媒体。杂志也可以完全在互联网上办。笔者的邮箱长期收到一个叫往事微痕的历史杂志。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七十的老先生,他们在生命暮年赶上了网络的诞生。他们作为最后的经历者和见证人,在这个

12、杂志里讲述那些在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的主旋律湮灭下的国家历史。这当然跟他们是否有无记者和采访报道权毫无关系。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网络世界里跳出了一个新的精灵,那便是“微博”。虽然从国外“侵入”的“推特”被限制,但新浪内部调试的“微博”,已经人潮涌动。这里面几乎都是即时互动的新闻报道和观点交流。这是目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最高形式,透露的是媒体革命的曙光。这样的传播方式一定会给现实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无论你是否承认它,只要这种技术不被抹杀,未来社会的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一定不会没有它的参与。所以,就凭网络自身的逻辑,就靠网民如卒子过河般的执着,所谓采访权和记者证便被挤出了互联网空间。目前采访权都给了权力部

13、门近亲繁殖的网站。这些靠公款投入的网站,既发布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也发布广告。它们的存在打乱了网站的公平秩序。采访权给此不给彼带来的市场病态,导致网络社会的晚熟,也给报纸带来虚假的生命线。?四、网络时效先天优于报纸2009年 9月 8日,成都家喻户晓的孙伟铭“醉驾”致四死二伤惨案,二审宣判。赖于网络,中午以前全城已经知道判决结果。这对明天的市民报意味着什么?网络已经报道得很充分了,它们的记者还没有开始敲键盘呢。到下午,大成网出现一条消息,成都理工大学出现几例甲流。这在当时是很震惊的消息,也属于网络“原创”首发,所有在成都登录的 QQ 用户都知道了,并且从网上流传到网下,街谈巷议。这就是本城当天

14、的两条重要新闻。第二天的报纸怎么办,靠深度分析超过“浮躁的网络”?这是一个办法。不过,目前还没有到竞争拼深度靠见识取胜的程度,即便到了这个阶段,仍然是网络的优势。事实上,迅速整理和立即评论新闻事件,正是网络的天然优势,而且,一些强势的网络已经有这方便的自觉。11月 23 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合肥公开招聘 100名第一学历达到本科城管队员,其中包括 11 名硕士毕业生,“试图缓和与执法对象间的紧张关系”的新闻,腾讯博客立即在首页上整理出一个硕士城管自白:我赶小贩有秘诀的博客专题。这样的效率,是报纸根本不可能与网络竞争的。其实,现在报纸每天的版面很多是在“抄网络”: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经济新闻、体

15、育新闻、文化娱乐,好多版面都是。而且是头天流布于网络的信息 “摘抄”。再举一个更日常的例子。2009年 9月 9日夜晚凌晨 3点过,成都发生猛烈的雷暴雨。10日上午,大成网和新浪四川上关于水患和火灾、倒伏的街树压在街边的汽车上等等,网民上传了大量视频和文字。但雷暴雨来临之时,报纸已经开印,无论如何反应不过来。10日上午,成都报纸的记者开始搜罗暴雨的灾害和影响民生的新闻,准备 11 日的报道。我怀疑这时记者不得不公开“借鉴”网络了,不然,即便每家报社派出一百人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出发,又哪里能有网络已经报道的充分呢。这就形成一个很荒谬的逻辑:靠近零成本的,“全面深入”的报道已经呈现在前,还有几家互

16、相竞争的新闻机构以更高的成本重复制作于后。更不妙的是,到 11 日报纸上市,事情已经隔了一天了,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放下了前天晚上发生的新闻,再在丽日晴空之下,看到报纸上的暴雨报道,不得不产生一种恍如隔世之感。这样的局面其实经常发生,这,难道不事关报纸的出路吗?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你头天上了网,今天你已经没有必要看报。如果你头天没有来得及上网,今天也用不着买报,一会儿到办公室去打开电脑什么都有了。另外,报纸比起网络来真是太不环保了。据说一棵成年的树只能做四百份报纸,而生产一吨纸浆得排出三百吨废水。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成本的增高,新闻纸可能会越来越贵,这也不是报纸的好消息。“手机报”或许就是未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预演。只要手机和电脑的功能越来越统一,掌上阅读终端越来越灵敏,阅读界面越来越宽,就意味着革命性的改变已经到来。到那时,报纸的“善终”,就是遁形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