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984871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画意境美感分析内容摘要: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中国画的意境具有具体而真实的空间景象,它可以让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情感受到感染,领略到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中,意境的有无常常是衡量一幅作品艺术价值的标准。一直到今天,我们谈艺术创作和欣赏时,也离不开意境美感。关键词:美感 物境 诗境 意境引 言在我们的毕业创作过程中,许多同学会觉得自己的作品欠缺了很多东西,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原因也很难找到。经过仔细的研究对比和老师的指导,才发现问题出在意境表现的不到位。为了加强把握中国画创作中意境的表现,平时除了熟练技法外,还应该处处留心

2、观察,集思广益。因此,我们对生活要独具慧眼,看东西比别人多、深、远。才能够抓住客观与主观的渗透、交融,使景象与自己的情感升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心中的深远意境,也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佛学。在先秦与意境范畴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以老庄元气论为基础的本体论哲学以及就言与像的关系所做的论述。而创作过程中,意境究竟是什么?唐代画家张璪论画中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见,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意境是一种精神性的体验,具有朦胧的神秘色彩。中国画从写真发展到写神,又发展到写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已知最早的独幅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

3、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它注重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雅。 意境可托诸形似,而形似之至,以至无形,乃可会心于象外。如黄宾虹先生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着,此乃真画。中国画所达到的“不似”是“不似之似”是“离形得似”之“神似”的意境之美感。李可染先生曾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中国画常常由一首诗所联想到的一种意境,在由诗的意境转到自己的主观意境相结合以虚写

4、实,来体现深邃的意境。这些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个体的发现与描绘,甚至省略山水画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视为点缀等等。这些绝对不是被动的摹写,它不忘表现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感情与愿望。尽管如此,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行貌上的,这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会生活环境的侧面。但是通过有限的取景,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了对祖国乡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写自然景物的外貌及丰富变化,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不同意境的构筑实现“画外意”与“意外妙”去吸引观者、感染观者。二、意境的体现 大自然的变化气质是艺术时间的关键性所在

5、,延伸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一种全然开放的创作理念。过分强调地貌特征会使作品陷入表象化,失去中国传统画的笔墨韵致,而太注重笔墨,有时会使画面失去依托。一幅好的作品中,要有浑朴、苍凉疏淡、含蓄、凝重、悠远的意境,才能使作品实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平衡。虚与实、空与满,是中国哲学和艺术精神的两极,也是只有在这两极中,意境才能更完美的体现出来。再者,了解中国画“墨分五色”的人都知道“焦、浓、重、淡、轻“的墨色之别。以干求湿、以燥取润、将浓作淡、用笔代墨化繁为简。任何笔墨技法,都是从客观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得到的,是为了更充分的表现对象的需要,而对象描绘的特点就是意境的体现。因此,笔墨的描绘方法也是意境的体现。

6、三、意境的构成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也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欣赏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的高度的完美统一。情与景是意境创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追求意境的个性化,画家首先必须具备独特的生活感受。画家内心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时代、社会生活以及画家对人生命运的积极参悟。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画家面对自然景物不仅有欣喜欢娱、心旷神怡,也会有苦哀悲愁,将此种种情感借助自然物象体现在作品中,或以“有我之境”的方式,或以“无我之境”的样态,只要能披沥真景、真情,皆可为妙境

7、。意境的创造因个人的境遇不同,故大自然中客观不变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在其作品中会映射出不同的主观生命情调,创化出或悲壮雄浑、或清奇高古、或空灵自然,丰富无尽的艺术境象。如倪瓒笔下之树,八大笔下之鱼,板桥笔下之竹,在似为客观而实为主观,实为主观而又似为客观的意象创造中,营造出自身心灵深处萧索,悲怆,勃发生机的意境,以体现出画家精神上的哀怨寂寥,亡国震痛,悲闵民生。 画家全身心的感悟大自然,深入到宇宙之心,窥探、参悟宇宙生命的种种境象,达到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的境界。由于画家能深入其中,抵达宇宙万物的核心,穷其根本,知其变化,故能超越万物之表象及具体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艺术创作

8、中获得极大的精神自由,从而创造出一个内蕴自足,充实而又空灵,“超以象外”而又能“得其环中”的画面意境。意境是中国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画艺术的根本精神,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虚实对立统一。中国画讲究含蓄,追求诗情画意,境由心造。只要心有灵犀,就能领悟意境感。中国画讲究神似,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就概括出品评鉴赏中国画的方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可见,中国画讲究意境,在作品中如带有一些含蓄的画,可以让人得到更多的回味,咀嚼的东西,通过观赏过画面,能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领略到一些画外之意,弦外之音。那就有了意境美。中国画追求的意境与中国诗词

9、所追求的含蓄往往是一致的。欲描写一个热烈的场面却偏不正面描写,欲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却偏偏不正面刻画,想画得丰富一些,却偏偏多加一些隐藏。 宋徽宗时在宫廷设立画院,选拔优秀画家,常以古人诗句为题,谁能通过绘画把诗的意境表达得最高妙,谁就可被录为宫廷画家,享受优厚的俸禄,并授予官职。当时有这样一些考题,如深山藏古寺,其中有一个画家没有画寺,只画一个下山打水的和尚,与众多在深山中露一寺角的画相比显得含蓄而意境深远。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几只蝴蝶追逐在奔马的马蹄后面,巧妙地表现出了用形象很难表达的香。还有在绿树掩映中画一个美人寓意万绿丛中一点红。 南宋画院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取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10、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画面大面积的空白中间画一叶扁舟,一个老翁垂钓江中,几笔淡淡水纹。画面空旷、寂寥、幽冷萧条的气氛被渲染到极点。画面大片的空白给观者以丰富的联想,创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的意境。清代画家郑燮,性情刚正不阿,坦诚而真率,作风狂放,不善逢迎,不甘屈辱,鄙视权贵。他说凡吾画兰、竹、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也,他在一幅画中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露出他所画的一枝一叶都与世间人情冷暖相关。他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追求以诗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情境交融。 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画面上没有一只青蛙,只画几只

11、活泼生动的蝌蚪从山石间流出的小溪顺流而下。表现了十里外的山间的景色:仿佛山间一潭清水,清澈见底,游鱼、青蛙、垂柳、蝉鸣。画面虽然简洁却意境深邃,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所以说,一幅画面初看要很吸引人,再看要有情趣。有弦外之音,耐人寻味的境界,才是幅好画。 诗人、画家超越物质表象特征,将自己的性格、情感浑融在一片虚灵的空间中。中国画必须使观赏者看了之后能感到景外景,景外意,景外情及景外味才称得上是意境。意境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诗画相通是中外一致的认识,好的诗,意在诗外,好的画,诗在意中,意味境界高远深广,其味无穷。中国画意境的创造起于客观景物对心灵的冲

12、击,生于主观情思对客观景物的移情。一切画之意境都离不开心灵的照射、统御。此外,意境格调的高下,人文内涵的深浅,取决于画家的人格和文化素养。对画家来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投身于时代生活的深层至关重要。四意境在中国画中包含的内容 意境在中国画中包含的内容很多,一张画的主题,其取景构图,造型的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以及画面经营处理都须在“意”字上下功夫,“意”可以说是一张画的灵魂。所谓“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境”则是被描绘、被表现的现实生活景象。惟有意和境的和谐统一,才能情景交融产生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意境被视为诗的灵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将诗人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和离情别

13、绪融入浩浩长江的壮观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意境深邃,启人遐想;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新奇的比喻,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苍茫荒漠的边塞风光。寓情于景,意在言外,表现出守边士卒的哀怨之情,情境如画,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感受。讲求意境追求诗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中国画在崇尚形和意的问题上,开始是象形发展为绘意。唐代是形向意发展的第一转折点。从苏东坡赞王维诗画: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始,中国画从形转向了绘意。诗画一体,成为中国文人画最为时尚的话题。因而,画中的意境成为画家们追求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中国画向来被说成是“画是无声诗”、“画有意境”,一张画常常

14、是对象特征和画家感受的和谐表现才能产生诗意,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的形象。所谓“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形象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张情意深表现力强的画对观赏者能保持着看过眼难忘的吸引力,这就是中国画的意境的魅力所在。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舞和画上虚白融成一片,画境恍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光不在内、亦不在外,既无轮廓,亦无丝理。可以生无穷之情,而情了无寄”(王船山 评王俭春诗绝句语)。“意”还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及气质等等。“意”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臆造。中国画家就是通过线的运用来实现这种抒情写意的,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活动的“意”

15、,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笔的。中国画以意使笔的要领就在于以气使笔,以意领气。即所谓“意到气到” 、“气到力到” 、“意在笔先”等等这些,就是说画家在落笔之前即形成立意构思。一旦笔行纸上,意就在笔中,实际上以变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画家可能“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王僧虔语)意境的创造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象的深入观察,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这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中国画意境的创造因人因时而异,也正是因为内因上的差异而染上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意境的创造实际上是作者人生真谛的直观写照。历代画家借山水寄情,以花鸟喻性,充分发挥

16、主观意兴,创造了情境交融意境深邃的中国画。 中国画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民族传统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画家画画讲究有感而发,它完全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只有理解古老的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国画内在的深层意蕴。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应从它的美学思想、气韵、意境入手,还应该亲手画一画,以体会中国画特殊的材料工具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绘画技法中的笔墨韵味,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中国画的魅力,增加文化艺术修养,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参考文献1美学原理 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8页)2中国画韩玮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1页)3中国画之美 徐书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41页)4美术界第194期;美术界杂志社出版(第五章 第8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