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海上英魂2.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964617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海上英魂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5海上英魂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5海上英魂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5海上英魂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5海上英魂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海上英魂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海上英魂2.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海上英魂教学设计 25*海上英魂教材分析海上英魂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国古代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满腔热情、热爱祖国的中华英魂。但是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以及人物形象离当代孩子较为久远。学情分析: 本班有21人,11个男生,10个女生,这个班的朗读能力一般,大部份同学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少数学生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但有几个学生识字不多读不通顺。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以及人物形象离孩子的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的认知水平

2、有待于提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霎、锚、频、屡、舵”;积累“霎时、频频、毫不示弱、响彻云霄、乘风波浪、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词语。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等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体会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教学重、难点1.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段,想象激战的场面,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PPT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塞外的茫茫大

3、漠中,是谁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在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是谁成功收复了台湾?那么在硝烟弥漫的黄海海面,又是谁带领舰队奋勇杀敌?2是的,他就是我们爱国史上舍身报国的海上英雄邓世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海上英魂,了解邓世昌率领将士们捐躯报国的感人一幕!板书课题海上英魂。来,齐读课题,25,起。3.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邓世昌?(出示PPT)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示,小组探究 (3分钟)师:好,谢谢你响亮的介绍。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尝试给课文分段。 3.把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

4、听。 (二)交流展示,答疑解惑师:时间到,坐姿端正。我来检查自学情况了哦。请看上面的生字,谁来教?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学生认读) 生字:霎 霄 频 屡 锚师:小老师教得很准确,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在这些字当中,你们觉得哪个字音容易错?那我们齐读两遍。锚是什么?看来你们对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挺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字易错?师:放到词语中来读一读,谁读第一行?词语:霎时 起锚 同仇敌忾 硝烟弥漫 响彻云霄 毫不示弱 频频发炮 屡中敌舰师:两个小组都读得很好,谁能解释一下霎时是什么意思?现在把词语放到文中,感受时间短,语速要稍快些。2-3行谁读?放到文中再试一试!你知道这些

5、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咱们可以先拆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剩下的全班试试?哇,读得既准确又响亮。通过之前的默读,以及个人对词语的理解,谁能将上面的词语站一下对呢?恭喜你,归类完全正确!掌声送给他!2.理解内容 字词学得很不错,我相信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 ,请看这篇文章围绕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展开?文章分别在哪些段落写了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1自然段(日本侵略) 经过:26自然段(激烈战斗)结果:7自然段(我方失败)三、 细读课文,感悟品质1. 你觉得哪一部份是详写?其他的都是略写,从而做到了详略得当(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黄海激战) 2. 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2-6自然段,快

6、速默读这几段,想一想:在黄海激战部分分别描写了几个场面。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3) 双方交战 (4)舰伤撞敌 (5)中弹沉没 (6)壮烈牺牲 4. 在这些场面中哪个场面使你最受感动,用笔画下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5. 时间到,坐姿,端正。谁来分享一下最令你感动的场面中的语句。预设四个场景,学生分享哪个场景就交流哪个场景.预设场景一:日军舰队军舰多,航速快,火力强。他们依仗这些优势,妄想一举歼灭北洋舰队,北洋舰队面对强敌,毫不示弱。各舰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一时间黄海海面战火熊熊,硝烟弥漫,喊杀声、炮轰声响彻云霄。 教师相机提问:在双方交

7、战中,敌军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北洋舰队面对强敌,他们害怕了吗?哪个词语体现他们不害怕?“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在今后的阅读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齐读将士们的表现,感受将士们的英勇顽强。 预设场景二:他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官兵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舰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以我伤残之舰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撞沉吉野!撞沉吉野!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双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舰猛冲过去。 1. “置之度外、同归于尽”在文中是什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生:)你的理解力太好了。你很会思考。 点拨学法:我们班同学

8、真会学习,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先拆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来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下面我们分角色扮演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再现当时的对话场景。我们该怎样读?(读出邓世昌和全舰官兵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好我们来试试吧!点名分角色,起立,高呼的时候,握住拳头。你们太好了,请把掌声送给自己,你们读出了邓世昌和全舰官兵顽强作战和舍身报国的精神!3.你还从哪里读懂了邓世昌和全舰官兵将生死“置之度外”,要与敌军同归于尽? 预设场景三:“致远”舰的甲板上起火了,但它并没有停止前进,而是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继续冲向“吉野”舰。“吉野”舰上的敌军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敌军舰长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

9、散。 1. 教师相机指导:“像一条火龙”,是什么句?“致远”舰当时的情况已经很不妙了,为什么还要比喻成一条火龙呢?用这样的比喻你觉得有什么好处?这样写不仅写出了火势大,写出了我军将士的气势之大,那火更是邓世昌和官兵们爱国的怒火。“惊恐万状,目瞪口呆,魂飞魄散”写出了敌人的什么? 2. 我们的将士们在面对敌人没有退缩,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齐读这一段让敌人感受恐惧。(生齐读) 预设场景四-邓世昌决心实践自己的誓言:“与军舰共存亡!”教师相机指导:面对两次求生机会,邓世昌没有接受,为什么? 从中可看出邓世昌是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丈夫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四、总结课文,升华精神师:

10、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次感受这场战争的悲壮,感受将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精神。这场战争最后失败了,为什么呢?(生:敌强我弱,清政府的腐败)是的,正因如此,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中国失败了,不仅割地赔款,还使国家与民族陷入痛苦的深渊。但邓世昌的精神却长留在世人的心中,感动我们,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给了我们什么教训?是的,把自己变强大,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同学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希望你们能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为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教学反思

11、: 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为线索来叙事写人,教学中,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分享,扫清文字障碍,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引导学生依据自学提示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情况,重点利用感动之处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了文本,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纵观本节课,有三点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重视了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能根据本文特点,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再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全文的方法;能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阅读方法的拓展延伸,交给学生如何去批注的方法;二、板块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交流分享、细读课文感悟品质、

12、总结提升四大板块。教学过程中,紧扣课后思考题“课文中哪些段落使你最受感动”这个着力点,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抓住我军官兵与敌军作战时,典型人物的语言描写,从感受到体会再到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邓世昌及全舰官兵顽强作战、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三、紧抓内容特色,实现情感教育。本节课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特色,充分渗透民族英雄品质的情感教育。教学本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以下方面做得不够到位:1.在教学中感情朗读做得还不到位,学生语速有点稍快,有些同学依然存在顿读。2.在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的评价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影响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3.虽尝试“新基础教育理念”进行收放,重心下移,但是由于个人语文专业素养的不足,导致放得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