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894286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日期:2010年06月02日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熊汉忠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国内首家专门从事压力管理服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机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在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之后,于2010年初继续跟新浪网教育求职频道合作,在2010年4月1日20日期间,推出了“2010 大学生就业

2、压力调查问卷”,短短的20天时间内累计回收问卷5335份,其中有效问卷4903份。我们采用专业的心理学统计软件,对4903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同时与2009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以期为政府、就业机构、大学生等提供更有价值的就业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报告提纲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第三部分:思考与建议第四部分:致谢第一部分:基本信息1、性别比例 图11性别比例如图11所示,参加本次调查的男性2707人占总体的55.2%,女性2196人占总体的44.8% 。男性的参与度略高于女性,相对09年(女性29.6%)而言,女性的参与度有了显著增加。2、学历构成 图12 学历构成如图12

3、所示,本次调查中,本科生3359人,占总人数的68.5%,为群体主导人群;专科生790人,占总体人数的16.1%;硕士研究生709人,占总体人数的14.5%;博士生44人,占总体人数的0.9%。 3、是否非独生子女 图13 独生子女比例 如图13所示,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2424人占总数的49.4%,非独生子女2479人占总数的50.6,两者基本持平。 4、是否应届毕业生 图14 应届毕业生比例如图14所示,本次调查中,应届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899人,占总数的18.3%,应届毕业已经找到工作的648人(13.2%),往届毕业尚未入职253人(5.2%),往届毕业生已经入职1061人(21.6%

4、),在校13年级学生2046人(42)5、是否有兼职经历 图15 总体人群的兼职情况图16 在校13年级学生的兼职比例如图15、16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6成多的人有过兼职经历,即便是在校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这与09年的结果基本相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方式了解社会,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成功地从学校走向社会而积累工作经验,因此,兼职也几乎成了大学生就业前的一种流行趋势了。6、是否学生干部图17 学生干部比例如图17所示,跟兼职的趋势相类似,约有6成的(56)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尽管此次调查只是以网络匿名的方式进行,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构成,但如此

5、高的学生干部比例,一方面说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社会参与性更强,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更多,如各种社团等,从而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胆量和责任心的增强、人脉的扩展、个人能力的提升等,自然有助于大学生减缓就业压力,增加成功就业的机会。7、生源图18学生生源情况如图18所示,本次调查中来自乡镇1918人,来自中小城市1459人,来自省会及其他城市1421人,其他地区105人。 8、学科分布图19 专业构成如图19所示,参与本次调查人群涉及21个专业,其中 法学234人、中文183人、外文255人、经济/金融、518人管理/营销735人、计算机/电子信息8

6、45人、教育133人、社会学83人、物理49人、艺术264人 、数学80人、历史哲学68人、化学192人、生物156人、食品49人、医学224人、环境/地理131人、建筑156人、测绘20人、电气161人、机械、367人。9、家庭经济情况图110家庭收入情况如图110所示,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2000元以及20005000之间,两类人群分别占40%与33%。 10、学校类别图111 学校类别如图111所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以来自民办高校以及国家211/985工程高校的学生为主,分别占38、18%。 11、期待月薪图112 总体人群的期望月薪分布图113不同学历的

7、期待月薪如图112、113所示,参与调查的人群期望月薪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范围内,并且,期待月薪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其中,专科生期待月薪接近2000元;本科生月薪期望为2500元;硕士生为30003500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45005000元。与09年相比,专科生的期待月薪有所增加(500元),博士生略有下降(500元)。总体来说,不同学历的人群在期待月薪水平上比较接近现实。图114不同学历处于不同入职阶段的期待月薪有趣的是,对于相同学历的人群,当他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入职阶段时,期待月薪也会有所不同。当处于无工作状态时,期望月薪相对较低,而一旦找到工作,期望值明显上升,上升幅度在5

8、001000元之间,这种现象在专科生、本科生以及硕士生中都很明显,尤其是硕士生,往届有工作的硕士期望月薪甚至超过了博士生,这从一个侧面也部分解释了硕士生的自我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由此也容易导致压力感的增加。相对而言,博士生的期望月薪比较稳定,较少受入职阶段的影响。图115可接受零月薪百分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零月薪”现象。在09年的调查中,仅有1.3%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零月薪,而今年却有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图116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中不同学历所占比例图117 不同学历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愿意接受零月薪者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四类被调查人群,尽管专科学历与本科

9、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与20.0%,但硕士与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零月薪,其比例分别占各自人群总数的11.2%与11.4%。 图118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中不同入职阶段所占比例图119不同入职阶段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不仅如此,可接受零月薪者也分布在所有的不同入职阶段的被调查人群中,即:低年级(13年级)的在校学生中与往届毕业仍未找到工作的人群一样,都有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可接受零月薪的人数在五类人群中的比例依次为应届无工作19.1%、应届有工作9.3%、往届无工作15.9%、往届有工作9.4%、在校13年级学生26.0%。

10、图120不同来源的人群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如果以为仅仅只是经济原因而接受零月薪,那么,来自大城市的被调查者应该比来自乡镇的被调查者有更高的比例。事实表明,这同样也是一种误解。四类不同来源的被调查者中,可接受零月薪的比例依次为乡镇17.2%、中小城市17.6%、省会及以上城市20.8%、其他19.1%。图121接受零月薪与期望月薪的关系由图121进一步发现,愿意接受零月薪的人群,其期望月薪也相应地低于不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期望月薪。与09年相比,2010年可接受零月薪的人群比例有了如此大幅度的显著提高(从1.3%到18%),这一发现确实让我们觉得很意外。因此,笔者随机抽查了部分可接受零月薪的被调查者

11、,就“是否接受零月薪”这个题目,在5月14、15日(问卷调查结束近一个月)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他们填写问卷的态度、接受零月薪的时限、原因等,结果发现,在接受电话访谈的人员中,都能回忆起当时填写问卷的情形,说明被调查者当时的参与态度是认真的;接受零月薪的时限最短的为一个月,最长的可达半年;其中有一位大二学生主动告诉笔者,与她同宿舍的5个人就有3个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长远发展、感兴趣、是否值得付出”等偏重个人素质与价值观方面,这与过于重视高工资的功利性取向显然不同。在后面的压力分析部分,将进一步就“零月薪”与压力感受、压力应对等方面做深入的

12、探讨。1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意愿 图122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态度在09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分别占39.2%与34.7%,“愿意”去的分别为27.5%与34.2%,“可以考虑”的比例分别为31.7%与30.3%,而在今年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远低于去年;有45%的人“可以考虑”去基层等艰苦的岗位工作,这类表现出灵活态度的人群比例较09年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说明年初中央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以及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13、是否了解劳动法图123 总体人群对劳动法的了解由图中可以看出,“了解”

13、与“不了解”劳动法的学生比例相当接近,分别为14%与19%,而绝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劳动法处于“部分了解但不清楚”的状态。 图124不了解劳动法的人群分布在19的“不了解”劳动法的人群中,尽管绝大部分(58%)都是在校的13年级学生,但仍然包括相当比例的往届毕业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法知识普及教育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图125不同入职阶段人群对劳动法的了解比例在各个不同的入职阶段人群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不了解”劳动法,更多的人“部分了解但不清楚”。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为了跟09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压力分析部分也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

14、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每个维度分别有3道题目,一共包括12道题目。 图21不同维度压力源的得分由图2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归因方式上依旧存在明显的“怨妇”现象: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虽然四个维度的因素都能明显导致就业压力,但相对而言,以来自社会(主要指用人单位)的压力源得分最高,随后依次是家庭和学校,而以来自个人方面的压力源得分最低。这种把就业压力更多的归于外部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而弱化内部因素(个人)的影响,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可能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们的责任心与自身的实际就业竞争力等个人素质还有待加强。这一点与09年的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图

15、22 不同学历的压力源图23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图图24 不同入职阶段的压力源曲线这种不顺时的习惯性外归因倾向,不仅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普遍存在,而且,也不受入职阶段的影响。其中,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专科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人群。尽管最近几年来专科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由于专科生在就业的绝对竞争力以及个人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社会乃至个人方面的压力高于其他高学历的人群也就不奇怪了。 往届毕业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群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入职阶段的人群,尤其是在社会维度上,这类人群的得分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图25 不同性别的压力源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