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77141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与理解。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注释:郑相:郑国的宰相。或:有人。子:您,对人的尊称。对:回答。禄:做官的俸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昔者:_(2)何故不受:_(3)吾以嗜鱼:_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_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_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2.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孔君平,父不在,乃。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曰

2、:“此是。”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补充原文。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的作用。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鹬(y)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n)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

3、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蚌方出曝( )AboBp(2)强秦之为渔夫也( )AwiBwi(3)两者不肯相舍( )AshBsh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句中的“雨”作动词用,是下雨的意思。( )(2)“渔者得而并禽之”句中的“禽”同“擒”,是捕捉、抓住的意思。( )(3)“以弊大众”中的“弊”意思是问题、毛病。( )(4)“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句中的“恐”意思为害怕、恐慌。()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_(2)今赵且伐

4、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_4结合短文内容,仿句填写。例:鹬蚌相争,渔翁并擒。_相_,_并_。5苏代对赵惠王讲“鹬蚌相争”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这样讲有什么好处?_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因为、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_B_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

5、,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5. 古文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 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按原文内容填空。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谓:_漫浪: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这是因为(用文中原句回答)_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钟氏之子钟毓(y)、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ch)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

6、栗,汗不敢出。”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qn),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注释)令誉:美好的声誉。语:对说。敕见:奉皇帝的命令进见。昼寝:午睡。托寐:假装睡着。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1联系上下文,选择句中加点字的正确意思。(1)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值:(_)A值班。 B正当。因:(_)A于是。 B因为。(2)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时:(_)A当时。 B顿时。觉:(_)A睡觉。 B觉察。2面对魏文帝的提问,两兄弟是如何回答的?(用原文回答)_3面对魏文帝

7、的提问,两兄弟中谁的回答更妙?为什么?( )A.钟会的回答更妙,因为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本人的镇静。B.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把害怕的感觉说出来了。C.钟毓的回答更妙,因为他实事求是。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欲:履:度:遂:2下列对“至之市,而忘操之”这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到了集市,忘记了操练B.到了集市,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C.到了集市,把尺码丢在集市了D.到了集市,才

8、发现尺码3下列对“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试试鞋呢?B.这是郑人自言自语,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C.这是别人对郑人说为何不拿脚试试呢?4从“宁信度,无自信也”中可以看出郑人_。8.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_)其父,为(_)设果。是_为_设果。2“惠”同“_”,“甚聪惠”是说杨氏之子_,从文中“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之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

9、)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乃:_(2)孔指以示儿曰。示:_曰: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 闻:_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遽:急忙,立刻。契:刻。是:这儿。求:寻找。1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_2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3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_”概括。从修辞手法上看,最后一句是_句。4对这

10、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10. 课内阅读。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清平乐() 翁媪()亡赖()剥莲蓬()(2)这首词的作者是_(朝代)_。(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_,从_就可以看出。(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借此表现_之美和_之趣。1

11、1. 阅读实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故意,有意;缘故,原因;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种意思。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温故而知新。_(2)学而不思则罔。_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12. 阅读理解。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1解释文中加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