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740760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3借代古代诗歌阅读常考修辞手法通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例1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借游人总述,称夸赞江南好,进而劝告客居、隐居的人在此久居直到年老。B景点的选择,极富江南水乡特点,既有景,又有游人的感受。C“垆边人似月”一句用的是借代,写卖酒少女的美丽动人,以此写出江南的景人皆美。D全词描摹江南水乡是风光宜人的胜地,抒发自己客居于此的得意之情。E一般写游子,都写思乡断肠,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独具新意。如果不到年老就回到家乡,会无限遗憾,以此表达词人愿久居江

2、南的心愿。【参考答案】AC【试题分析】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岳飞推荐精选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两句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借代。这两句极力写出了当年宫苑中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后面的“到而今”所描述的景象形成鲜明

3、的对比。【试题分析】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学、科网使用借代修辞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含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比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著名的小令中,诗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再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里是用丝竹乐器代指音乐。推荐精选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马 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嵬(其一)(唐)李商隐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

4、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1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袁诗第一、二句认为相爱却分离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不值得“长恨”,“莫唱”二字含有对为其赋诗者的批判。B袁诗第三句借杜甫石壕吏中描写的亲人分离的悲惨事实,暗示了战乱不仅给君王以影响,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C李诗首句采用借代手法描写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来势汹汹,意在反衬唐玄宗为爱情而导致国势衰颓的现实。D李诗第二句中两个“自”字连用,一写唐玄宗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一写唐玄宗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E两首诗歌题材相同,但李诗重在就事言事,袁诗则通过典故和对比,明显地

5、表现出借帝王生活的题材表现百姓遇的主题。2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酌酒与裴迪王 维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推荐精选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注】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动作。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宽”一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B“朱门”一词用了借代手法,借指富贵。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C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

6、对情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D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裴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E作者在这首诗中,处处都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和隐居思想。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行陈 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梅花落:乐曲名。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开朗壮阔的基调。B高诗后两

7、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C陈诗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严酷环境:寒风劲吹,冻泥开裂,梧桐枝折叶落,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从军将士对战争的厌倦和思乡不得的悲苦。推荐精选D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E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6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目。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

8、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注: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时作的一首小令。7这首词的开头“数间茅屋闲临水”中“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窄衫短帽垂杨里”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8“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一1A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因果关系错,应为不只是关注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更要关注百姓遭遇的亲人分离之痛;C项,没有反衬国势衰颓的现实。2相同点:都有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批判。推荐精选不同点:袁诗对只是同情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长恨歌进

9、行了批判,表达了对饱受战乱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李诗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怀有同情。是同情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长恨歌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饱受战乱摧残的百姓的同情。李诗: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杨玉环,玄宗也抑郁而死。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李诗第二句中两个“自”字连用,一写唐玄宗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一写唐玄宗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

10、。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却又生恻隐之心。先回答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都批判唐玄宗荒废朝政、误国殃民。再回答其不同点:袁诗同情饱受战乱摧残的百姓,而李诗同情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二3BE【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错误,从诗中来看,“朱门先达笑弹冠”,意思是“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这是说先作官的人嘲笑那些后做官的人,表现官场的相互排挤。E项,

11、“处处都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有误,从诗中来看,作者在诗中并非处处洒脱,而是体现出矛盾的心情,既有对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激,也有不问世事的旷达和超脱。4作者为友人倒酒,进行劝慰,其实是和友人一起借酒消愁。对人情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激愤。不问世事的旷达超脱。推荐精选【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

12、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从内容上说,“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表现出不问世事的旷达超脱。三5BC6高诗虚实结合:前二句描写胡天北地雪净月明、牧马归来的和平宁谧的实景;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既描写羌笛声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