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739763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2 圈画、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肖像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 体会对比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 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圈画、品读文中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肖像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过程1. 读题质疑,导入新课。(1) 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回忆”下面做上记号。(2)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引出新课。2.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2) 朗读反馈。(需要注意的字词:书籍、抽屉、军阀、避免、局势、暂时、皮靴、匪徒、严峻、残暴、一拥而入、怒气冲冲)(3) 整体感知:这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那么课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要求学生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a.2-7自然段:被捕前,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拒绝离开北京。b.8-17自然段:父亲被捕。c.18-29自然段:父亲和我们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d.30-33自然

3、段:全家得知父亲被害的讯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4) 教师小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3. 合作交流,品析人物。(1) 自由朗读 “被捕前”片段,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来多读几遍。重点品读语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思考:a. 把这段话中的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和原句比较朗读,作用有什么不同?(反问句更突出父亲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态度)b. 离开北京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北京又意味着什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

4、亲选择了什么?c. 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同志?(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板书:被捕前高度负责*引读升华情感: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恐惧之中。局势这样紧张,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至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啊!这就是“我”的父亲李大钊同志。时隔十六年,“我”仿佛还能听到父亲当时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教师范读、学生齐读)(2) 自由朗读“被捕时”片段,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来多读几遍。a. 父亲不慌不忙地

5、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不慌不忙”一词体现父亲面对搜捕时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b.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理解“严峻”的意思,即严厉、严肃,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不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保持的还有勇敢坚毅、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板书:被捕时临危不乱*引读升华情感: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看到父亲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个别学生范读、全体学生齐读

6、)(3) 自由朗读“法庭上”片段,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用直线划出来多读几遍。a.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补充介绍李大钊被捕后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和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认识: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

7、,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b.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思考:面对敌人的法庭,父亲应该知道自己可能被判死刑,但为什么还那么安定、沉着?(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另:破折号作用:解释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8、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书:法庭上视死如归*引读升华情感:这就是我的父亲,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又回到了法庭上,看到“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也仿佛看到了“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教师范读,男女学生分别齐读)(4)教师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李大钊,他被捕

9、前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被捕时临危不惧,法庭上视死如归。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却被杀害了,1927年4月28日对作者李星华一家来说是个极其悲痛的日子,对全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极为悲痛的日子。4.回顾片段,体会对比手法的反衬作用要求学生默读“被捕前”和“被捕时”两部分内容,找找有关对比描写的句子,用曲线划出,并想一想这样写的作用?(1) 父亲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对比,反衬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2) 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瞪着眼、十分恐惧;父亲:不慌不忙、严峻,反衬出父亲从容镇定、临危不乱。)(3) 父亲与敌人的行为的

10、对比。(敌人: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父亲:严峻,反衬出父亲临危不乱、勇敢坚毅的英雄本色)教师小结:所以本文除了采用人物描写直接体现出李大钊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还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烘托反衬出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品质。5.深化评价,引导课外阅读(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共产主义大无畏献身的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光辉典范。(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有选择地阅读红岩、烈火金刚、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