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保护和创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72796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区的保护和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区的保护和创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区的保护和创新摘要: 湘湖,是浙江文明的源头,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 真正的历史文化名湖。它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 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增强湘湖文化软实力,提高湘湖旅游 发展力,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关键词:湘湖 旅游 开发湘湖是西湖的“姊妹湖”,湘湖景区也越来越成为杭州的热门旅 游景点。湘湖已成为萧山乃至杭州举行大型活动的首选地,央视寻 宝活动、湘湖露营大会、城山庙会、湘湖婚典、元宵民俗大联展、 捕鱼节、冬泳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游客。 2010 年,度假区全年接待游客4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 亿 元。2011 年,湘湖二期

2、2.88 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已于世人见面,2012 年底,湘湖三期建设也已启动,而在游览空间扩展后,如何创新思 路,开发和保护景区,实现三个定位(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休闲 度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湘湖景区旅游开发的背景(一)旅游资源的特点1、历史悠久 湘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是浙江文明的源头,中华文化的 发祥地之一,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名湖。早在 8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的村落,他们在山野狩猎、 耕耘、劳作,创造了华夏远古文明,形成了独特的“跨湖桥文化”。在 25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是吴越相争,事关越国 存亡的战场。这里,山巅有当年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保栖)的固陵 城(

3、后称越王城),山下水域为越国配置大船军的固陵港。固陵, 在越国西部,亦称西城。西城湖到唐宋时已称湘湖。因此,“越文 化”是它的金名片。900 年前左右,湘湖经常发生洪涝、干旱灾害,县民奏请废田筑 湖,都因豪绅反对而没有成功。北宋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知县, 顺应民意,“视山可依,度地可圩”,亲自带领百姓,在两条山岭的 端头之间修筑了两条堤坝,蓄水为湖。灌溉九乡十四万六千余亩农 田,惠泽百姓,造福后世。湘湖修建、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也为 当今国内外水利专家所称颂。形成了著名的“湘湖水利文化”。湘湖,浙江古代的水路要冲。它的西南是富春江、浦阳江和钱 塘江三江交汇之处。湘湖西岸的渔浦村,从晋代起就是沟

4、通两浙的 著名津渡。到唐代,它和西兴、杭州城南的柳浦,构成钱塘江上舟 楫不绝的水运三角枢纽。渔浦,和相距不远的西兴一样,是“浙东 唐诗之路”的起点。王维、孟浩然等许多唐代著名诗人,都在这里 留下的赞美的诗篇湘湖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秀丽的湖山风光,自古以来就是名 闻东南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在这里歌咏吟 唱,流连忘返。诸如李白、贺知章、苏轼等著名文人都写过讴歌湘 湖的诗文。这些代代增添、世世相传的艺术瑰宝,使湘湖的历史文 化积淀显得更加厚重。2、内涵丰富“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湘湖景区拥有青山、绿水、幽谷、 涧泉等自然资源,尤以内涵丰富而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见长,除了 “跨湖桥

5、文化” 、“越文化”和“湘湖水利文化”外,湘湖还有众 多的桥梁,形成独特的“桥文化”。古代湘湖,有跨湖桥、望湖桥 等,湘湖一期又建了15 座有江南水乡风格的仿古石桥。其中,有 石拱桥、石粱桥、拱粱组合桥等,拱桥中又有半圆拱、椭圆拱、马 蹄拱、三边折拱、无边折拱等,湘湖二期更是桥的博览,不仅数量 大幅增加,而且桥的种类更是多样。随着桥的建设,楹联也精彩纷 呈,与景区相得益彰。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旅游资源,尚有 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无形的旅游资源,这些传说、民俗内容完整, 影响久远,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若开发成旅游产品,必定具有 很大的吸引力。3、极具价值 在湘湖景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中,有具

6、有八千年历史的跨湖桥 遗址和下孙遗址,在跨湖桥景区内,有以跨湖桥遗址公园为核心, 包括跨湖双桥、跨湖夜月亭、水车磨坊、如意亭等多个景点,宣传 8000 多年的跨湖桥文化:在越王城山景区,对古越城墙遗址进行有 效保护,建设了以城山广场为核心,包括点将台、水师指挥塔、洗 马池、牌坊、临水祖道亭、荷花庄等多个景点,展示了2500 年的 古越文化;另外还有少儿公园景区,以亚洲规模最大的杭州极地海 洋公园为核心,包括鸟语林、少儿公园、燕尔园等多个互动休闲景 观,极大地丰富了湘湖的人文底蕴,提升了湘湖的人气和知名度。(二)游客市场的特点湘湖景区年游客量在三四百万左右,但因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 费需求参差不齐

7、、千变万化,导致了客源构成、出游目的、出游方 式、停留时间、消费水平等不尽相同。1、出游目的主要为观光在湘湖景区的游客中,大部分的出游目的是观光,停留时间短, 消费少。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正由单一功能的观光式 旅游向多功能的参与式旅游转变,如果景区仍局限在观光旅游,将 束缚景区未来的发展。2、游客的主角是散客散客出游时间充裕,方式灵活,限制较少,但目前散客在景区 停留的时间也不长。这主要是景区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有密切关系, 除了观光旅游,可参与、供体验的旅游产品并不多。因此,随着游 览空间的进一步扩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些可参与、供体验 的旅游产品,必能吸引更多的散客、本地游客甚至

8、是旅行社组织的 团体游客来此旅游,且不以观光为主要出游目的,更能延长时间, 促进消费,增加收入。3、旅游消费过低湘湖景区是一个开放式景区,很多景点是免费的,而且以观光 旅游为主,游客普遍反映,除了饮料、快餐、电池等旅游必备,必 需品以外,并没有其他旅游商品可购买。而吃、住、行、游、娱、 购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消费,但支出的随意性比较大。 因此,应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刺激游客在景区内消费,提高经济 效益,促进景区的多元化发展。二、湘湖景区空间扩展2003 年,萧山区委区政府实施了湘湖一期保护与开发,7 年间, 湘湖的面貌与日俱新,在4.64 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内五大景区三十 余个景点交相辉

9、映。接待游客已达1700余万人次,成为国家4a级 旅游景区以及中国百强旅游景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2008 年,湘湖二期建设拉开了序幕,面积5.95 平方公里,东北 与一期相连,南至原石岩砖瓦厂南线,西至老虎洞山山脊线至风情 大道。2011年10月二期建成开园,景区总面积从一期的4.64平方公 里扩大到10.6 平方公里,湖面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3.2 平方公 里。湘湖二期是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主会场、主园区,又是萧 山全区饮用水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被列入浙江省2010年重点项 目。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80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30亿元。建成后的湘湖一期、二期,已形成“一湖、二带、三园、

10、四中 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区、五十个景区”的风貌。生态更优,景点 更多、文化味更浓,道路更宽、功能更全,产业更大,美誉更响。2012 年底,湘湖新城、湘湖三期以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 已经启动,湘湖三期占地 9.8 平方公里,定位为“通江连河做活水”, 将与萧山区的内河与钱塘江三江口相通,引入活水,使江、湖、山、 园四景融为一体。将植入运动休闲、养生保健、会展、文化等新型 业态,拥有旅游综合体和商贸综合体,中西餐饮、酒吧、咖啡馆、 茶楼应有尽有,游客可以选择车行、骑行、步行、舟行等游玩方式。 同时,湘湖三期建成后,整个湘湖将作为萧山区的应急备用水源, 相当于总库容 2000 万立方米的水库,

11、可为萧山区提供7 天的饮用 水源。2015 年湘湖三期将完成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 湘湖还有一个远期目标:建成一个以湘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 集商贸、休闲、度假、宜居、新兴产业为一体的国际化休闲新城, 规模达到53.8 平方公里,约有5 个西湖(6.39平方公里)那么大, 具有发展旅游、休闲、度假、房产、高新技术、文创等产业优势, 整座新城则划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区、生态 人居商贸区、休闲度假区、旅游娱乐区和文创区。三、湘湖景区旅游开发的创新思路 随着湘湖二期的建设竣工,湘湖三期的启动,湘湖远期目标的 规划,湘湖发展的迅速,湘湖文化的醇厚,湘湖的美好远景,为世 人所震惊和期

12、待。怎样更好地弘扬湘湖文化?怎样增强湘湖文化的 辐射力和影响力?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有以下的着力点:第一、注重凸显特有跨湖桥文化内涵,有效弘杨萧山人的创业 精神。跨湖桥遗址是浙江省迄今命名的五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年 代最早的一个,比河姆渡文化遗址还要早一千多年。它将浙江文明 史追溯到了八千多年以前。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浙江远古文明拉开 了壮丽的序幕。2004 年 12 月,中国考古专家正式将跨湖桥和下孙 遗址命名为“跨湖桥文化”。2006 年 4 月,跨湖桥遗址被公布为第 6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跨湖桥景区内,已建造了以跨湖桥遗址公园为核心的,包括 跨湖双桥、跨湖夜月亭、水车磨坊、如意

13、亭等多个景点。在此基础 上,应不断加强宣传,建立跨湖桥时光隧道体验馆,利用现代声光 电多媒体高科技手段,让游客仿佛进入时光隧道,穿越时空,回到 八千年前的古跨湖桥时代,亲眼观看跨湖桥先民制作独木舟的过程 和智慧,模拟泛舟水上,捕鱼、航行、遇风浪,使游客身临其境, 感受先民的生活场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在八千年前, 跨湖桥一带森林密布、野兽频繁出没,是一个蛮荒之地。当时的海 平面应该比今天海平面要低得多,因为遗址基本上在今天海平面 0.5 米以下,离地表有 4 米多。在某一次的自然灾害中,跨湖桥人 所居住的地方,突然遭受到了巨大的洪灾,一下子被洪水淹没了, 并掩埋于厚达几米的淤泥之下也

14、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抗拒的自 然灾害,遗址及大量的有机物得以很好的保存。许多动植物的遗存 说明,当时的跨湖桥地区应该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奔腾不息 的钱塘江东岸,有一个泻湖,两岸山上,树阴如盖,树枝上挂满紫 藤萝蔓,树上小鸟啾啾,地下落叶沉沉,林间清泉潺潺,动物们在 自由自在地寻找食物,在欢快地嬉闹广阔的湖面上,太阳初升, 水气袅袅如烟。待雾霭散尽,碧绿清澈的湖水与蓝天、白云、两侧 山体、树林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水中鱼儿穿梭游戈,芦苇荡中 水鸟栖息其间,还不时地表演在水中捕鱼的绝技跨湖桥先民在 这样的环境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富有特色的生产工具,进 行采集、狩猎、制陶、烧煮、储藏 尤其是掌

15、握了独木舟的制作 方法:先用石斧,石锛将树砍倒,在需要保存的部位涂上一层层潮 湿泥巴,用大火焚烧树。没有涂上泥巴部位火焚成炭,有湿泥巴之 处依旧树质坚硬。然后用石斧、石锛砍炭,炭尽则成舟。这种方法 在新石器时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只有在独木舟问世后,人类的 文明史上才有了正真意义上的船。跨湖桥遗址惊现独木舟,这使人 类造船史的研究有了最早的实物证据,它将世界造船史一下子上推 到了 8000 年前。可以想见,杭州湾和长江口一带在上古时代是一 处舟楫飞舞、人鱼交欢的热闹地方,这里的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尝试 征服海洋的民族之一。上述种种场景,都可以作为体验馆中的背景画面,力争生动, 逼真,感人。游客置身

16、其中,仿佛是其中的一员,与先民同风雨, 共命运。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先民的创业精神,提升了精神境界, 更好的体会当今萧山人在创业过程中的精神之光:“奔竟不息、勇 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抢上头班车、抢进快车道、抢抓潮头鱼、 抢开逆风船”的“四抢精神”“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围垦精 神”等等。激起人们众心同归的聚合作用。跨湖桥文化透出的文化信息,是一笔宝贵财富,是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必须大力弘杨和传播。二、注重发展特色文化,挖掘越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效应。 湘湖属于越文化范畴,而且是越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考古资 料表明,距今 8000 年的跨湖桥文化,是越文化的源头。湘湖有丰 富的古越文化遗存,是越文化的活化石。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王城遗址,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春秋吴越争霸的越国军事城堡; 闻堰老虎洞相传是勾践卧薪尝胆之地;白马湖是越国操练水师之 所;西陵古渡是勾践夫妇入吴为臣的渡江码头,也是西施远离家乡 的出发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