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714966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完美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孙疃中学 张 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2.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4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重点】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实词虚词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

2、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自古以来,志勇的人物在人们心中总是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或为民排忧,或为国解难;他们或平凡或伟大;他们有的不为人知,有的永载史册.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在强大的秦兵面前,他没有采取扬汤止沸的责难,也没有苍白的语言求和,而是采用了釜底抽薪的离间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化干戈维玉帛,使郑国免除了劫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感受烛之武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的说理艺术.二、关于左传1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2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

3、十三经”【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

4、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才、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例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左传,我国

5、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结构,理清思路。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1)第一遍学生齐读。(2) 第二遍听录音.2. 字音、句读.(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氾 ( )南 佚( )名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杞子( ) 杨孙戍之() 失其所与,不知(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晋军函陵,秦军犯南。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朗读第二段,结合语境准确把握人物身份,体会文言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学

6、生自己谈应该如何读).4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5秦晋两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课文中是如何表述的?提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引出背景材料:(学生回答预习情况,教师补充、点拨)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

7、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

8、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围郑形势图6退秦师的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秦“乃还”,晋“亦去之.7明确写作思路提示: 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怎么退”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四布置作业1.阅读语文读本中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相关史实.2.反复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探究第三段;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重点探究第三段。要求:1。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该段的字词句,质疑、解疑。2.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军的?学生探究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解的字词以及问题举例:1.A封

9、(1)既东封郑(“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这里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2)又欲肆其西封(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B鄙越国以鄙远(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作名词讲;这里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C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君之所知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10、立性)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将焉取之? (代词,代土地)戍之,乃还。 (代词,代郑国)D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执事:本指左右办事的人.这里实际指秦穆公.不敢直指,故称其左右,是对对方的敬称。)E“君字出现9次,其中8次是对秦穆公说的,1次是说晋国的。体现了烛之武替秦考虑,不为己谋的思想。他在有意无意间离间秦晋关系,使秦伯不但“去郑,而且派人“戍之。其中用语委婉而有气势。2内容: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从侧面衬托烛之武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说明秦、晋围郑,郑国必亡.

11、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烛之武好像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的,这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以退

12、为攻)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从历史说到现实,烛之武又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

13、秦国。这样一发挥,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通过学生讨论,小结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艺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亡郑导致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军)舍郑,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晋国贪得无厌,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小结: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

14、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二、艺术特色1、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清洁是不是平稳发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3、这个故事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没有写秦晋如何计划,没有写郑国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笔墨写烛之武的说词,这是本文选材的一大特点,详略得当,结合曹刿论战.三、课堂小结 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和照应技巧的运用,都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成为推动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四布置作业1。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2.背诵课文,领悟精髓,学习烛之武的说话技巧五.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为什么-怎么退-退的结果以利相诱替秦着想挑拨秦晋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