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7092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主题 - 田间地头越语声声.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田间地头越语声声 寻常巷陌乡情悠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发掘萧山民俗”资源的实践与研究 萧山区江寺小学 祝美芬(本文获2010年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研究的背景小时侯的六月里,吃罢晚饭,大人小孩都习惯搬了竹椅板凳坐在道地上,摇着芭蕉扇,望着夏夜灿烂的星空,听爷爷奶奶讲那些听了又听的传说,哼那些哼了又哼的有趣童谣,“一颗星,不楞灯/两颗星,挂油瓶/油瓶油,加辣酱/辣酱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小瘌子啦娘。”说的是那淳朴的本地方言,娓娓道来中偶尔还略带些揶揄味,绘就的是那一幅幅童年美好的图景,成就的是记忆中的一个个经典瞬间。更让人难忘的是村里那位擅长说大书的故事爷爷,在很多个星夜,十来

2、个小伙伴总是如期而至,围着爷爷要他讲那些骇人的鬼怪故事。爷爷总是摇着头说:“今天不讲哉,今天不讲哉!等下你们听了以后又要吓煞哉!”可是一点都动摇不了我们这群难缠的小鬼,最后他只得坐下来,摇着麦草扇开讲,小伙伴们是边听边尖叫,边听边吓得四下里躲藏,但还是要接着听。其中要数“花脚胖鬼”最是吓人,这往往也是压轴故事,每每听到这里,大家是肯定要吓得一哄而散、逃回家里的,而且往往被吓得难以入睡。年事稍长,读了聊斋志异,觉得里面的鬼怪故事也不过如此,还不如“花脚胖鬼”来得惊险。这些“大头天话”也可称得上是“民间聊斋”了吧。如今,慈祥的奶奶,说书的爷爷都早已随着那轻风离开了我们,只剩那悠悠的童谣还在耳畔回响

3、,那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还不时在心中传唱越语乡情,是一缕质朴醇美的清风,是心中永远剪不断的情结。细细体察,萧山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确实有不少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去探究,作为一个萧山人,尤其是对于如今这代在温室里长大的小学生,更有对萧山淳朴悠久的民风民俗进行适当了解的必要。因此,不由产生了一个想法:引导学生探寻家乡的民风民俗,广泛积累素材,感受质朴浓郁的乡里乡情,并运用各种文体把采风所得撰写成文,最后作成果交流,以实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的。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运作模式的探索一个最简单的构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四步走:整装待发(研究的前期准备)民间采

4、风(文化素材的积累)牛刀小试(材料的重组与撰文)尽显风采(成果的交流与互动)。 一、民俗文化研究的前期准备一份小小倡议书为了让学生理解开展这一学习活动的初衷,了解一些参与实践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在暑假前夕,我以信的形式写给每位同学,告诉他们心中的想法与愿望,在沟通中认识其意义,在交流中达成心灵上的默契,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略)一份小课题参考菜单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为他们的探究指明一个大致方向,事先我上网、跑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一些资料,精心设计了一份小课题参考菜单,凡是菜单上列举的,学生们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发现,真真切切的收获,当然,后面的省略号也告诉同

5、学们可以探究那些自己能了解到的独特的题材。 萧山民俗调查小课题参考菜单1、本地节日风俗探寻2、本地生活习俗探寻3、父母小时候的老游戏4、本地方言趣谈5、本地俗谚拾趣6、楼塔古镇的“细十番”一张活动记录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势必要记录一些收集到的资料,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录,同时也为了给老师在收集整理时提供方便,事先设计了一张活动记录表。 萧山民俗调查活动记录表研究主题: 研究人员: 研究方式: 研究地点: 资料来源: 采风纪实(题目自拟)旁批作品星级:教师评语:二、民俗文化素材的积累在这期间,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了参考菜单中比较适切的专题,全身心投入了充满兴奋与诱惑的实践活动之中,他们亦或实地调

6、查采访,亦或查阅书籍资料,俨然成了一位位“小小研究者”。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语文学习方式是非常喜欢的,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探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生动的文化素材,从而也培养了他们走入社会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锤炼了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民俗采风文章的酝酿与撰写 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后,接下来就是重组撰文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作文水平与个性倾向,不拘一格地运用了各类文体进行创作,有散文、记叙文、日记体、访谈式、小课题报告、小论文,也有口述整理式等,或长或短、或精彩或简单地记录下了自己的采风所得。本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初步分类,并进行了适当整理,这些作品都从不同

7、角度反映了本地淳朴的民风与民俗。岁时节令民风淳萧山人历来都比较注重过节,且有一定的讲究。在这些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是过年。春节前后,萧山民间有送灶、请“年菩萨”、除夕和闹元宵等一系列活动。以下是一位同学撰写的采风花絮:萧山民俗调查活动记录表研究主题: 萧山年俗搡年糕研究人员: 黄梦婷研究方式: 采访研究地点:沙地片外公家资料来源:外公口述搡 年 糕“新年到,搡年糕”!临近年底,原来萧山地区家家户户都要搡年糕,“年糕年糕”,有“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外公告诉我,那时侯,由于白天男劳动力都要出去挣工分,搡年糕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一次就要搡10几户人家的年糕,有时搡一个通宵还不够。搡年糕之前,轮到的这户

8、人家就把备好的米放入蒸笼塔里蒸,也就是“蒸糕花”,这是第一步。要蒸出恰到好处的糕花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这幕后英雄当数烧火师傅,他得时刻控制好火候的“猛”与“小”,这生活做起来是又紧张又吃力。听说外公当时是个场场必到的烧火师傅,大冬天里他每次都烧得大汗淋漓,但没有丝毫怨言。当米香弥漫之时,搡年糕的师傅就一声吆喝,手拿湿布端起蒸笼塔,顷刻间蒸汽呼呼向上窜,屋里顿时一片弥漫,朦胧中几个人已快手快脚将一笼雪白香糯的“糕花”倒入石臼,随着“嗨”的一声喊,手持木杵的壮年汉子已开始搡起年糕来。只见他举起木杵先在臼内将糕花轻捣数下,将它轻轻摊开。随后又听得“嗨”的一声吼,他已将木杵高高举起,奋力地搡起来。

9、这时,预先站在石臼左右两侧的两位汉子马上开始手脚默契地翻动糕花,还不时地加点水,以防糕花粘在石臼底部。杵起手落之间,动作要十分迅速,配合要十分默契,这样才合得上搡年糕者的节奏,否则,木杵就会砸到翻动者的手上,一旁观看的人都不禁要为他们捏一把汗。此时此刻,富有节奏感的“嗨!嗨!嗨!”声就成了冬日里最嘹亮的劳动号子。搡年糕是一项体力消耗很大的活,因此有好几对“组合”候在一旁,随时替换。一砧搡下来,搡者个个汗流浃背,大冬天只须穿一件棉毛衫。随着糕花越搡越糯,越搡越韧,年糕也就差不多搡好了。于是,两三人吆喝一声一下子把一大团年糕“啪”的一声扔到一张长条桌上,几个负责压制的大人立即在上面盖上白色的棉布开

10、始用扁担将它压平(一旦变冷就很难压制成满意的形状),做成长方形的一大块,并在上面敲上几个红色的萝卜印(事先早已有人在洗净的白萝卜横截面上刻好了“福”“禄”等吉祥字眼)。外公还告诉我,每到搡年糕的时候,妈妈他们这班小孩子总爱凑在石臼旁边,搡年糕的几位师傅自然心神领会,会适时做几个“年糕仄头”给这些馋嘴的小孩一饱口福。小小一个“年糕仄头”,摸起来烫手,闻起来很香,吃的时候其实也淡而无味,但在那个零食奇缺的年代,却是一样令小孩子十分向往的零嘴,在小孩子热气腾腾的品尝中,过年的气氛也就悄然逼近!旁批这部分对搡年糕师傅的一连串言行描写,格外传神,给人以活灵活现的感觉。作品星级: 教师评语:在你笔下,“搡

11、年糕”这一民间习俗俨然成了你父母小时侯的美丽记忆,它美好得吸引着每一位读者都想去亲身感受一回,因为它是那么热闹,又是那么欢腾!整篇文章语句优美,是一篇不错的散文!生活风俗显乡情生活礼仪包括人生礼仪、生育、宗教信仰和经济风俗等。在经济风俗方面,萧山人素来有勤劳朴素的民风,萧山沙地片妇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以挑花边赚钱养家糊口。下面是一位学生的采访心得: 萧山民俗调查活动记录表研究主题: 调查“挑花边”的历史研究人员: 张越研究方式: 采访研究地点: 张越外婆家、图书馆资料来源: 外婆口述、查阅资料挑 花 边萧山花边是曾是萧山人的独特产品,是萧山的骄傲。花边究竟是怎么挑的、它的样子是怎样的、

12、它有怎样的历史带着这些问题,我专程采访了居住在沙地片的外婆家,还上萧山图书馆查阅了资料,以下是我的采访过程:我:外婆,听说以前你们都会挑花边,挑花边难不难呀?它是怎么挑的呀?外婆:挑花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边的各种针法很复杂,年纪大了后学起来慢,往往都是从小学起。沙地女孩大多从七八岁开始学挑花边。起初都是学最简单的“钉花”,也是挑花的第一道工序。学会钉花后,再学习“平针”、“网眼”等针法。到十多岁,一般都能挑最难的“走边”针法了,这是挑花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一针法学会后也就是说能挑整张花边了。那些挑花手脚快的姑娘,往往受到乡里乡亲的交口称赞。你舅妈5岁就会挑花边了,而且挑得十分精致,隔壁邻舍都夸

13、她!(我的遐想:看来舅妈当时的美誉度相当于我现在拿的全国性古筝演奏比赛银奖。联想当年,5岁的舅妈坐在外婆旁边的小板凳上,“刷刷刷”地挑着花边,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勤快!那样子肯定是帅呆了!)外婆:年轻姑娘总是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比挑花边,看谁挑得快、挑得好。当时,沙地小伙子看对象,还把“会不会挑花边”当作一个重要条件呢!旁批这里采用访谈式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充满生活味。作品星级: 教师评语:挑花边原来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容易,在当时的生活中居然占据那么大分量,挑花能手在当时竟是那般的荣耀!这是看了你的文章之后的最大感触。随着机器花边的问世,“挑花边”已于上世纪90年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今的沙地

14、妇女,已由以往的“挑花边”换成了忙中偷闲“绷阳伞”。从“挑花边”到“绷阳伞”的这一改变中,我们感受到了萧山人奔竞不息的闯劲以及素来的勤劳与质朴。越语声中民风淳 萧山各地的方言听起来十分有趣。与普通话读音比较,有的字发音的区别非常大,读来十分有趣。有的是同一个词,不同地方的说法大相径庭。著名的曲艺明星翁仁康把越地方言演绎得淋漓尽致,“网罗”了众多追星族,男女老幼皆为之倾倒,他在杭州电视台用越语主持的新闻节目,试问哪个人不爱听?本地谚语、歇后语中穿插了不少方言词汇,流露出萧山独有的淳朴民风。 萧山民俗调查活动记录表研究主题: 方言拾趣之朴实的谚语研究人员: 孙家园研究方式: 调查采访、查找研究地点

15、: 云石老家资料来源: 爷爷奶奶、老家的叔叔伯伯(小课题报告)搜集萧山地区谚语旁批气象谚语: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夹雨夹雪,无休无息。鸡勿进窝,大雨滂沱。烟勿出屋,雨声笃笃。盐缸还潮,阴雨难逃。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吭(读成“盎”,意为小牛)。农谚: 六月盖被 有谷无米 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谷雨雨勿休,桑叶好饲牛。夏多西北风,十个铃子(棉铃)九个空。生活谚语:天晴带伞,肚饱带饭。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宁可挑勿动,勿可轻头重。男怕穿靴(脚肿),女怕戴帽(头肿)。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其它谚语:要紧关头烤潮烟。(紧要关头受阻)越吃越馋,越嬉越懒。铜钱眼里翻筋头。看人一身疤,看自一朵花。一道里的货,一甏里的醋(一丘之貉)出力勿讨好,黄胖搡年糕。走出长弄堂,忘记讨饭棒。(忘本)长了人中,短了鼻头。(一个样)新造茅坑三日香。(做事无恒心)破雨伞,里戳出。(内部出问题)作品星级: 教师评语:你所搜集的这些民间谚语中蕴藏着丰富的本土文化,朴实的文字,朴素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