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61891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二、设计思想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1)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三个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了解不同乐器的发声特点和音调高低的判断。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

2、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音调; (3)知道频率的定义;(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知道什么是超声波和什么是次声波以及它们的应用;(5)了解不同发声体的音调高低的判断。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音调与物理的振动发声的那些因素有关2教学难点了解音调的含义,能判断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调的高低;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五、教法和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

3、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2、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3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

4、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4、教学资源多媒体、钢皮尺、橡皮筋、瓶子和水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的一、引入新课: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三、活动1: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问题设置、过程引导:(钢尺振动发声)1、钢尺是怎样发声的?2、把钢尺伸出的长度不一样多次拨动钢尺3、为什么要改变钢尺振动的长度多次实验?4、拨动钢尺时应注意哪些细节?三、活动

5、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比较声音的音调(师):问题设置、过程引导: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四、活动3:辨别不同发声体体的高低 1辨别不同发声体音调的高低;2辨别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频率与人听觉关系五、阶段小结(师):引导归纳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3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4、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5、人

6、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6、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七、课堂回顾(师):请学生小结八、布置作业: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听音乐、描述感受完成自主学习内容思考、表述、讨论、对比、总结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交流、讨论练习、交流、矫正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需求让学生对声音的特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创设问题,引发学生表现欲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