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54598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教课方案七年级上册第11课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师刘雅茹课时40分钟课型新讲课讲课题目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成立,认识“文景之治”。1、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想获得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观点不易理解透辟,比如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详细,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学情剖析2、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本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认识,但对于汉朝成立早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指引学习。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西汉是中国古代文

2、明发展的一个顶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趋屡次,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教材剖析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成立、养精蓄锐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成立是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确立了基础。知识与能力:1 指出西汉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2 指出养精蓄锐政策的背景及主要内容。3 说出“文景之治”的主要举措及表现。教课目的4 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朝代发展规律,思虑内在的因果关系。过程与方法:1 观看视频、研读课本和有关的史料,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概括整理的方

3、法,做到论从史出。1/8重难点教课方法教课媒体2 在合作式学习中,鼓舞学生勇于发问,乐于合作,共同商讨,沟通心得。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联合汉初统治者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史实,赏识汉初统治者擅长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2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类朴实作风向来为史家所歌颂。学生从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中间领会到:成由俭,败由奢。并认识到历代王朝早期治理的一般规律。要点:汉初的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难点:养精蓄锐政策。教法:解说法、讲话法、资料教课法学法:议论法、自主学习法、资料学习法视频、图片、课件第11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板书设计西汉成立养精蓄锐文景之治(背景)(举措)(影响)

4、教课过程时教师行为预设学生设计企图间行为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汉族是自哪个朝代而得名的吗?汉朝,由于历史上的汉王朝国势富强,常常对外沟通,其余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那在汉朝以前,叫什么族?华夏族。在秦代的时候称华夏族为何人?秦人。可是秦王朝短寿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号以后被人们忘记了。而汉王朝400多年的时间,汉族、汉人自汉朝而得名,这就说了然我们的汉朝以前是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绚烂的朝代。学生说说知识导入。对汉族、汉人的认识。第二环节:解说新课一、西汉的成立2/8汉朝是谁成立的吗?刘邦,刘邦战胜了项羽,学生回答。讲话法。成立了汉朝。我们把

5、历史上的汉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哪两个?西汉和东汉。西汉就是刘邦成立的,成即刻间是?公元前202年。定都在哪里?长安。刘邦成立了西汉,成为了汉高祖,开拓了新的汉王朝帝国。那么汉高祖刘邦成立的这个汉朝是否是一开始就是绚烂的盛世场面?不是。其实,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国家还很不平易,有些想造反的诸侯不归顺他,边境又常常有匈奴来扰乱他,内忧外祸,汉高祖看到自己刚才成立的国家特别贫弱,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打得过他们,因此他特别的烦恼、忧虑,他一定先解决汉朝内部的问题,要先稳住自己的国家才能提升实力。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在视频中认真找找汉高祖刘邦他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播放视频:汉定天下)看完这段视频,告诉老师汉高

6、祖刘邦他此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防止秦代消亡的惨剧,让百姓过上平定而富裕的生活。这个时候的汉朝是个又弱又穷的国家,老百姓的生活处于如何的情况?我们来看一则记录:“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作业就是农作之业,农民离开了农业生产,西汉初年常常了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老百姓,甚至人吃人,物价也很不正常,飞涨到一石米五千钱。这个时候的人民生活的民生凋零,人民得不到饱暖,人口是锐减的。并且这个时候连皇帝也很穷酸,“自天子不可以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醇是纯的意思,醇驷就是四匹颜色同样的马。贵为天子连坐的马车要凑四匹毛色同样的马都凑不行,而堂堂的将相们也乘不上马车了,只好乘牛车去上

7、朝。这说明这个时候的牲口也特别的少。因此刚才成立的西汉,面对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经济冷清,各处一片残缺荒芜情景。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由致使西汉早期这样冷清荒芜的情景?回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在西汉成立以前发生了哪些事情?(回答:秦的暴政、秦末学生认真视频引入,观看视频直观生动,得出答案。惹起学生兴趣。资料教课法:剖析汉初经济形势、社会状况。3/8农民起义、楚汉相争。)秦代的暴政,好多人都被拉去徭役打仗了,无法在家种田了,农业生产就荒弃了;而在家种田的农民赋税很深重,吃不饱穿不暖,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了,这是一个原由。再一个,秦末农民起义,还有楚汉相争,西汉成立前差不多有 7年的战争战乱,这么

8、多年的战乱会给社会带来什么?给社会带来灾害和损坏。就是这些原由给刚刚成立的西汉带来好多后遗症残缺荒芜的社会问题。因此汉高祖汲取了秦亡的教训,秦代这类残酷的统治是不行行的,会惹起民怨惹起众怒的。那汉高祖要防止重蹈覆辙,要挽救这样一个贫困冷清的国家,要稳住他的新王朝、稳住这个社会形势,他该采纳了什么样的政策来解决这个贫困问题?休养生息政策。二、养精蓄锐政策来看看从汉高祖开始的养精蓄锐政策有哪些内容。学生议论回答汉初冷清的原因。指引学生回顾秦代暴政、秦末战争等有关史实。资料:1“兵皆罢皆归家”(解甲归田)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释奴为民)3“农,天下之大本也。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

9、之。”(鼓舞农桑)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薄赋)“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轻徭)解说:由学生来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资料教课法:指引学生分析材料,理解和得出疗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学会论从史出。4/81 让士兵放下武器回家乡做什么?务农,把他们家荒弃的田从头耕起来。2 把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开释为老百姓,安置好这些流民,也让他们回去种田。这样用在农业上的劳动力就怎么样?增添了。3 并且汉初的统治者也带着他的群臣亲身下田示范,下基层劝农,也就是要鼓舞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4 十五税一什么意思?就是农民只需把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就能够了,这类赋税叫做田赋,不用交那么多田赋了

10、,农民的负担就减少了,这叫薄赋。汉高祖让这些以前跟从着他去蜀、汉、关中打仗的这些士兵,终生免去徭役的,这里的复终生就是终生免去徭役的意思,这就是减少了徭役兵役。轻徭薄赋,人民就能够安家乐业,专心种田发展农业了。从汉高祖开始的养精蓄锐政策,经历了好几代统治者,履行了有六七十年的时间,给这个重生的国家带来了什么成效?使汉初的经济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形势稳固下来。这个时候人民的生活有了一点改良了,经济好转起来,这个重生的王朝也稳固下来了。三、“文景之治”稳固下来的汉朝,国力仍是不够强盛的,要想从恢复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理,因此接下来哪两个皇帝的时候有了进一步的治理?汉文帝、汉景帝

11、。学生回答。汉文帝是汉高祖的儿子,叫刘恒,是个性情平易待人宽厚的人,做事低调,并且还很有孝心,她母亲薄氏患病的时候,汉文帝每日给她熬药,亲身为她母亲尝汤药。接下来的汉景帝叫刘启,是汉文帝的儿子,他继承和发展了他父亲汉文帝的事业,性情比他父亲略微烦躁一点。可是这两父子都是为了国家的平定发展励精图治,进一步的推行这个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的影响。(恢复)5/8此刻我们看到课本52页下边这段文字,来小组合作一下,一同在课文中找找文帝景帝的四个主要的举措找出来划出来。我们要学会在一大段文字中概括出主要的信息点。(1分钟议论概括,自由讲话)一同来概括一下这些举措:1着重农业生产,关怀农桑。(进一步发展农业,持续发展经济。)2进一步减少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三十税一。(统治者不压迫人民,让人民养精蓄锐,减少人民的负担。)3重视“以德化民”,取销严刑苛法。(以前秦代那些动不动就把人整成残疾的肉刑,到了汉文帝的时候,开始取销了,将本来的墨刑、劓刑和斩左右趾改成笞刑,笞刑就是用竹条、木板打罪犯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取销了这类不道德的肉刑,就要更为重视以德化民,也就是统治者用恩泽道德来感动教化人民,这样人民才会听从你的统治,这叫以德服人。)4倡导节俭治国,反对豪侈浮华。(西汉有个皇帝就是出了名的节约?汉文帝,他言传身教,穿衣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