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的启示.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54396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愤不启”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愤不启”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愤不启”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愤不启”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愤不启”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愤不启”的启示.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愤不启”的启示内容概要:文章主要围绕对成语“不愤不启”的理解,针对多年来教师们一言堂的弊端展开讨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新的教学理念。关键词:不愤不启 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些天学校组织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讲座,听取专家、教授们谈论有关课改的多方面问题:有关于自主学习的,有关于探索性学习的,还有关于发展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全人发展的。总之是各有其深刻独到之处,听来受益匪浅。由此我想到一点,也许是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一“百年不变”的授课模式。在听讲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反复想到一句话,那就是“不愤不启”。这是孔夫子讲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学生思考问题不到了困苦

2、煎熬之时都不要去告诉他,不到了苦思冥想愤懑不堪都不要去启发他。这句话已然过去二千多年,但我觉得在今天它仍有着新的现实意义。对于孔子作为教育家,我们经常提到的是他的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还有更多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这些关于学习乃至做人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讲到“不愤不启”这句话。以致于我们今天许多人甚至没有听到过这句话,更不用说理解它了。“让学生思考到困苦煎熬之时再去告诉他”,这恐怕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很善讲,喜欢讲,非常好为人师。这样一来,我们做老师的,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已经一板一眼、头头是道地备好了,只等上课时非常有条理地“

3、转给”学生,这样便是一位好教师了。说实在的,这实际上是在阻塞学生的思维,使其被动接受,说得严重点,是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这不是我在此空口讲套话,而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表情上感觉到的。因为他们很困惑,有时侯已经会了的内容,老师还要重复地讲(也许我们是在照顾大多数),这时候学生的表情告诉我:是的,我知道;而有时是自己对一个问题这样理解,老师却那样讲了,也只能听着,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是无权干涉老师的,更不用说打断课堂教学了。而我们的老师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学生是怎样想的,或者说他们还有没有什么新想法。然而事实上,在课堂上如果遇到提问讨论,学生的回答往往比我预先设想的答案要丰富很多、生动很多、也新颖很

4、多,甚至时而还有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但是这种探究讨论却不能经常进行,因为我们常常会说一句话,“因为时间关系,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就此打住。于是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发言,老师包揽了学生的一切,包括思维和表达。面对这种情况,我时常暗自惭愧。恰恰是这样,老师无尽地传授讲解,学生被动地无奈接受,一天天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个标准去思维、一个标准写作业、一个标准答题的机器人。因为包办代替出来的孩子是幼稚的,因为他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我该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不信请看,比如说到预习,我们的老师会说,“咳,我就不指望学生能课下预习”;说到让学生带个资料,老师会说,“不行,先收上

5、来,用时再发,否则他们不带的,别指望他们,记不住的”;说到布置一个问题,下去自己查找,“唉,没几个人做的。”如此慵懒的学生,如此全知全能的老师。说老师“闭上你的臭嘴”,是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是残酷悲哀的,因为老师毕竟是苦口而又婆心的。但是当我们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的痛苦,当我们的汗水换来的是学生的压力,当我们的付出换来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是恐惧时,还有,当我们的工作换来的是无奈和悲哀时,请让我们三思啊。记得某省文科状元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讲到他的语文老师,说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老师最多讲二十多分钟,其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提问题,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把问题和旁注在书上写得满满的了。那

6、都是平时老师培养自学的结果。老师好比是学生学习上的一根拐杖,但这根拐杖总不能永远不离开啊。而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于很辛苦地讲解,好象只有这样才算尽了责任,于是从来都不能、不敢、也不忍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学习方式。其实,教学改革多年来已有人在说、在做,就让我们听听这些声音吧: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偷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甚至于一个德国人面对中国的教育,也不无讽刺地说:“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能考的”。如此等等,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生命的课堂则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还学生的这种权利,乘着这次课改的春风转变理念、换一种思维,轻装上阵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