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533187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晶显示原理84750.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液晶显示原理一、液晶的发现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白浊有粘性的液体,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白浊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这种物质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由此而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二、液晶物理1. 液晶是白色混浊的粘性液体,显示棒状的分子形状 2. 常见液晶相:向列(Nematic)相、胆甾相(Cholesteric)和近晶相(Smectic)等3. 液晶既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4. 在分子的长轴和短轴方向,折射率不同(双折射)三、液晶的基本性质 四、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利用液晶的基本性质实现显示:自然光经过一偏振片后“过滤”为线性偏振光,由于液晶分

2、子在盒子中的扭曲螺距远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所以当沿取向膜表面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向一致或正交的线性偏振光入射后,其偏光方向在经过整个液晶层后会扭曲90由另一侧射出,正交偏振片起到透光的作用;如果在液晶盒上施加一定值的电压,液晶长轴开始沿电场方向倾斜,当电压达到约2倍阈值电压后,除电极表面的液晶分子外,所有液晶盒内两电极之间的液晶分子都变成沿电场方向的再排列,这时90旋光的功能消失,在正交片振片间失去了旋光作用,使器件不能透光。如果使用平行偏振片则相反。正是这样利用给液晶盒通电或断电的办法使光改变其透遮住状态,从而实现显示。上下偏振片为正交或平行方向时显示表现为常白或常黑模式。 五、液晶显示构成与彩

3、色的实现六、液晶的驱动方式1. 静态驱动段式液晶 2. 无源矩阵驱动(液晶等效为高电阻的容性负载)STN型液晶 3. 有源矩阵驱动TFT型等液晶七、液晶的视角特性与从垂直角度观看时相比,斜看的时候,转到当画面品质已经变化到无法接受的临界角度时,称之为该显示器的视角。晶体中的折射光分成两条,一条光的折射行为遵循折射定律,这条折射线为寻常光线;另一条光线则不同,一般情况下,折射线往往不在入射面内,即不遵循折射定律,称为非常光线。这两条线都是线偏振光。从不同的观察方向所看到的液晶分子有效长度(投影长度)不同,非常光线也会进入视线,在视觉效果上表现的视角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对比度下降、灰阶反转、色差、亮

4、度下降等。 八、响应特性一般定义上升时间r为透光强度由90降到10所需的时间;下降时间d为透光强度由10%到90%所需的时间。不同的液晶其r和d是不同的,除了与材料有关外,还与电光效应、粘滞系数、弹性系数及液晶盒厚度有关。现在电视用的屏所定义的响应时间更合理,多为灰度到灰度的响应时间。应该比上面定义的响应时间要长。当温度较高时,液晶响应速度加快;当温度较低时,液晶响应速度降低。通常液晶屏所提供的响应时间都是室温下的LCD分类介绍产品参数什么是LCD?LCD是英文Liquid Crystal Display(Device)的简称,即液晶显示板。LCD属于平面显示器的一种,依驱动方式来分类可分为静

5、态驱动(Static)、单纯矩阵驱动(Simple Matrix)以及主动矩阵驱动(Active Matrix)三种。 根据LCD(液晶)所采用的材料构造,可把液晶分为TN、STN、TFT等三大类,而据目前的技术原理又可以将它们再次分为TN、STN、FSTN、DSTN、TFT等诸多类别: 1、TN型LCD所谓TN是指Twisted Neumatic扭曲向列型布列LCD。2、STN型LCD所谓STN是指Super Twisted Neumatic超扭曲向列型布列LCD,即通常所说的单色LCD。3、DSTN型LCD所谓DSTN是指Dual Super Twisted Neumaic双超扭曲向列型布

6、列LCD(即通常所说的微彩LCD),意即通过双扫描方式来扫描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屏,达到完成显示的目的。DSTN显示屏上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和对比度因不能独立控制,显示效果欠佳,但它结构简单,耗能较少。 DSTNLCD并非真正的彩色显示器,它只能显示一定的颜色深度,与CRT的颜色显示特性相距较远,因而叫“伪彩显。其工作特点是:扫描屏幕被分为上下两部分,CPU同时并行对这两部分进行刷新(双扫描),这样的刷新频率虽然要比单扫描(STN)重绘整个屏幕快一倍,但当元件的性能不佳时,难免因上下两部分刷新不同步而在屏幕中央出现模糊水平线。不过,现在采用DSTNLCD的电脑因CPU和RAM速率高且性能稳定,这种不

7、同步现象已经极少见到。又因屏幕上的像素信息是由屏幕左右两侧的晶体管控制一整行像素来显示,每个像素点不能自身发光,是无源像点,所以反应速度不快,屏幕刷新后会留下幻影,其对比度和亮度也低,图像要比CRT显示器暗得多。由于DSTNLCD的对比度和亮度较差,屏幕观察范围较小,色彩不丰富,特别是反应速度慢,不适于高速全动图像、视频播放等应用,一般只用于文字、表格和静态图像处理,现在已不多见。但因价格相对低廉,耗能较TFTLCD少,而视角小可以防止窥视屏幕内容达到保密作用,结构简单可以减小整机体积,所以,在少数笔记本电脑、工业电脑中仍采用它作为显示设备。4、FSTN型LCD所谓FSTN是指Film Sup

8、er Twisted Nematic簿层超扭曲向列型布列LCD5、TFT型LCD所谓TFT就是指Thin Film Transistor簿片式晶体管LCD(即通常所说的真彩LCD),意即每个液晶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像素点后面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TFT LCD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和LCD技术巧妙结合的高新技术。 分辨率有CGA(320200)、VGA(640480)、SVGA(800600)、XGA(1024768)、SXGA(12801024)到UXGA(16001200)等。TFTLCD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显示设备之一,其效果接近CRT显示器,是

9、现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上的主流显示设备。由于彩色显示器中所需要的像素点数目是黑白显示器的4倍,在彩色显示器中像素大量增加,若仍然采用双扫描形式,屏幕不能正常工作,必须采用有源驱动方式代替无源扫描方式来激活像素。这样就出现了将薄膜晶体管(TFT)、或薄膜二极管、或金属绝缘体金属(MIM)等非线性有源元件集成到显示组件中的有源技术,用来驱动每个像素点,使每个像素都能保持一定电压,达到100的占空化。无疑,这将增加设备的功耗。TFTLCD的每个像素点都是由集成在自身上的TFT来控制,是有源像素点。因此,不但速度可以极大提高,而且对比度和亮度也大大提高了,同时分辨率也达到了空前程度。所以,TFTLCD

10、的优点主要是:屏幕反应速度快、对比度和亮度都高、屏幕观察角度大、色彩丰富、分辨率高,在色彩显示性能方面与CRT显示器相当,凡CRT显示器所能显示的各种信息都能同样显示。在有源矩阵LCD中,除了TFTLCD外,还有一种黑矩阵LCD,是当前的高品质显示技术产品。其原理是将有源矩阵技术与特殊镀膜技术相结合,既可以充分利用LCD的有源显示特点,又可以利用特殊镀膜技术,在减少背景光泄漏、增加屏幕黑度、提高对比度的同时,可减小在日常工作中明亮环境下的眩光现象。LCD性能参数介绍 LCD的性能参数与CRT有较大区别,主要反映在真彩或伪彩、色度(色彩多少种或多少位)、分辨率、像素点距、刷新频率、防眩防反、观察

11、屏幕视角等方面。LCD的色度层次比较丰富,但STN、DSTNLCD与TFTLCD有较大差别。TFTLCD一般有16位64K种色彩和24位16M种色彩,由于亮度和对比度高,彩色十分鲜艳。而DSTNLCD只有256K种色彩,不但亮度和对比度较差,彩色也不够艳丽明亮。LCD的分辨率与CRT显示器不同,一般不能任意调整,它是制造商所设置和规定的。分辨率是指屏幕上每行有多少像素点、每列有多少像素点,一般用矩阵行列式来表示,其中每个像素点都能被计算机单独访问。现在LCD的分辨率一般是800点600行的SVGA显示模式和1024点768行的XGA显示模式。LCD刷新频率是指显示帧频,亦即每个像素为该频率所刷

12、新的时间,与屏幕扫描速度及避免屏幕闪烁的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刷新频率过低,可能出现屏幕图像闪烁或抖动。防眩光防反射主要是为了减轻用户眼睛疲劳所增设的功能。由于LCD屏幕的物理结构特点,屏幕的前景反光,屏幕的背景光与漏光,以及像素自身的对比度和亮度都将对用户眼睛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和眩光。特别是视角改变时,表现更明显。在防眩光防反射功能方面,STN最差、DSNTLCD较差、TFTLCD较好、黑矩阵LCD最好。观察屏幕视角是指操作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清晰地观察屏幕上所有内容的角度,这与LCD是DSTN还是TFT有很大关系。因为前者是靠屏幕两边的晶体管扫描屏幕发光,后者是靠自身每个像素后面的晶体管发光,其对比度和亮度的差别,决定了它们观察屏幕的视角有较大区别。DSTNLCD一般只有60度,TFTLCD则有160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