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50795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建议: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过程与方法】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教学重难点:重点

2、: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

3、听”声音,“闻”味道。二、词句段运用(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1读正确:(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2)指名读,正音。2解词意:(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三、书写提示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4、。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4在写字本上书写。5评比。四、日积月累1导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

5、结果。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

6、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教学重点】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2.学习词语的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教学难点】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体会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在电视、书本上也

7、观赏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你们游览或见过的自然景观应该怎样向大家介绍呢?小组讨论后发言。生: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大潮由远及近时的样子和声音穿插描述,我仿佛看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生:课文走月亮在作者的描述下,我不仅能想象画面,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生:有些文章,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能“闻”美食的味道了。二、词句段运用。板块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1.读一读。2.理解词语。人声鼎沸:形容

8、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3.想一想: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生: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生:切

9、切私语我能想到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板块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雷雨小狗过了一会一会儿工夫师: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对比不同。生: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4.读一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说一说你的日常生活。刚才还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雨如注。我家的小猫一会儿功夫就把一盘鱼吃完了。(1)读一读。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的用法。(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三、书写提示。1.看提示:旁边的小朋友提示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

10、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2.练习书写。四、日积月累。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朗读这首诗。2.简介作者(板书设计:说说诗句的意思)。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3.展开想象,感悟诗情。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学生读读背背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

11、象力。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教学重点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教学重难点: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

12、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思考:(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13、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14、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6.教师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