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469724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导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超导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超导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超导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导研究进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导研究进展-也看看中国人的贡献 说明:象有机超导材料、重费米子超导材料的发现,高温超导材料发现后提出的各种超导理论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都没有列入,其中不乏具有划时代的工作,但理论部分争议很大,敬请有兴趣者给予补充,在此一并谢过! 1911年, 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 首次发现超导 1913年, 卡茂林昂尼斯在诺贝尔领奖演说中指出:低温下金属电阻的消失“不是逐渐的,而是突然的”,水银在42K进入了一种新状态,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可以称为超导态”。-超导名称 1932年, 霍尔姆和卡

2、茂林昂尼斯都在实验中发现,隔着极薄一层氧化物的两块处于超导状态的金属,没有外加电压时也有电流流过。-隧道效应 1933年, 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迈斯纳效应 1934年,高特(J.Gorter)和卡斯米厄(G.Casimir)提出了超导相的二流体唯象理论。1935年, 德国人伦敦兄弟提出了一个超导电性的电动力学理论。-伦敦方程 1950年, 美籍德国人弗茹里赫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经过复杂的研究和推论后,同时提出:超导电性是电子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子机制 1950年, 京茨堡郎道理论,该理论把电动力学和热动力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导出了著名的

3、京茨堡郎道方程(GL方程)。 1953年, 毕派德推广了伦敦的概念并得到与实验基本相符的超导穿透深度的数值。 1956年,巴丁的学生库柏发表了超导状态下电子成电子对的论文。-库柏对 1957年,巴丁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库柏以及硕士研究生施利夫发表了著名的超导量子理论BCS理论 1959年,L.P.GORKOV证明GL理论是BCS理论的直接结果。 1960-1961年, 美籍挪威人贾埃瓦用铝做成隧道元件进行超导实验,直接观测到了超导能隙,证明了BCS理论。1962年, 年仅20多岁的剑桥大学实验物理研究生约瑟夫逊在著名科学家安德森指导下研究超导体能隙性质,他提出在超导结中,电子对可以通过氧化层形成无

4、阻的超导电流,这个现象称作直流约瑟夫逊效应;当外加直流电压为V时,除直流超导电流之外,还存在交流电流,这个现象称作交流约瑟夫逊效应。将超导体放在磁场中,磁场透入氧化层,这时通过超导结的最大超导电流随外磁场大小作有规律的变化。约瑟夫逊的这一重要发现为超导体中电子对运动提供了证据。-库柏对的证据。 1963年Philip Anderson和John Rowell从实验上证明了约瑟夫森的理论预言。 70年代, 超导列车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 1986年1月, 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实验室中工作的科学家柏诺兹和缪勒,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是高温超导体,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0K;紧接着,

5、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7K。1986年12月30日, 美国休斯敦大学宣布,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02K。1987年1月,日本川崎国立分子研究所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3K;不久日本综合电子研究所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46K和53K。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由赵忠贤、陈立泉领导的研究组,获得了486K的锶镧铜氧系超导体,并看到这类物质有在70K发生转变的迹象。 1987年2月16日,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朱经武与吴茂昆获得转变温度为98K的超导体。 1987年2月20日, 中国也宣布发现100K以上超导体。1987年3月3日,日本宣布发现123K超导体。 1987年3月1

6、2日, 中国北京大学成功地用液氮进行超导磁悬浮实验。 1987年3月27日, 美国华裔科学家又发现在氧化物超导材料中有转变温度为240K的超导迹象。很快日本鹿儿岛大学工学部发现由镧、锶、铜、氧组成的陶瓷材料在14温度下存在超导迹象。1987年, 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的“MLU002”号磁悬浮实验车开始试运行。1987年2月美国及中国分别独立地发现TC90K的Y-Ba-Cu-O(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化合物 1987年,哈沃小组成功地用Bi(铋)元素替代了La-Sr-Cu-O(镧锶铜氧化物超导体)中的La,制成了TC为7K22K的Bi-Sr-Cu-O超导体 1988年,盛正值等的Tl-Ba-Ca

7、-Cu-O(铊钡钙铜氧化物超导体)系列氧化物被发现,使最高超导转变温度达到125K1991年3月, 日本住友电气工业公司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超导磁体。 1991年10月, 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和东芝公司共同研制成核聚变堆用的新型超导线圈。1992年1月27日, 第一艘由日本船舶和海洋基金会建造的超导船“大和”1号在日本神户下水试航。 1992年, 一个以巨型超导磁体为主的超导超级对撞机特大型设备,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建成并投入使用,耗资超过82亿美元。 1996年, 改进高温超导电线的研究工作取得进展,制成了第一条地下输电电缆。 1993年,Putilin合成了Hg系氧化物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达133.8K 2001年1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39 K的MgB2超导体。 2008年2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Hideo Hosono发现的新型超导材料是一种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它在临界温度26K(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特性。 2008年3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arXiv上报告,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在临界温度43K时也变成超导体。4天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领导的小组报告,氟掺杂镨氧铁砷化合物的高温超导临界温度可达52K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