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468725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07人教版必修新教材教学案 湖南永顺民族实验学校 曾传操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

2、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3、化运动。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习和学

4、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分两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教材阐释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

5、出现过严重的失误。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方法一】本课将采用直接导入法: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明确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以来,经历约80年的曲折发展,于1949年左右萎缩。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方法二】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

6、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7、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师】从材料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啊?【生】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生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生2】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生3】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师】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

8、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

9、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多媒体打出课件板书:(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1)原因: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恢复:经过3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10、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公斤538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合作探究2】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

11、)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合作探究3】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

12、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备课资料】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1951年春,周恩来、李富春、陈云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一1957),经过五次修改补充,于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

13、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

14、值的1.9倍。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

15、%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备课资料】我国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对农业的改造分三步(手工业改造与之相同):互助组(临时和常年)。特点:不改变个人所有制,共同劳动,有少量公共财产。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