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460505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革命史观不能等同于阶级史观本文刊发于2014年第七期历史教学有这样一道试题: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该学者对“莫斯科的模式”的评价是:A辩证史观 B革命史观 C全球史观 D发展史观此题所给的正确答案是“革命史观”,而且很多教师和网络媒体也认为阶级史观即革命史观。果真如此吗?要彻底弄清这一问题,必须从一些基本的理论入手,准确理解一些概念的真实内涵。毋庸置疑,史观即历史观。它是人们在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指导和影响下,认识人类历史而形成的各种观念和看法,是

2、人们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根本立场、方法和态度。历史观是隐含在历史的认识和评判背后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历史的认识和评判本身,就像逻辑是思维的形式及规律,而不是思维本身。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显然,科学的历史观的形成和培养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阶级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是以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主导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及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阶级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唯物史观等),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之上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及阶级斗

3、争学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1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列宁甚至强调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2邓小平、江泽民也先后对阶级斗争学说做出过自己的阐释;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4 基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也对国家的本

4、质做了一系列明确的阐述。共产党宣言指出:“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5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国家政权一直是一种维护秩序、即维护现存社会秩序从而也就是维护占有者阶级对生产者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权力”6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国家在一切典型的时期毫无例外地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并且在一切场合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7列宁则系统地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这种解读模式,他在专门论述国家问题的论国家中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8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和对国家本质的分析,建国后的史学界,受斯大林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理

5、论家提出的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及人类社会直线递进发展模式的影响,将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国家或社会性质归纳地划分为: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氏族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个阶段),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三个阶级对立的社会,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形态),这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模式。因此本文开头那题的材料,显然蕴含的是阶级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其中的“莫斯科”、“底特律”、“曼彻斯特”分别指代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苏联和美英。此外,历史学的很多概念都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和国家本质观念的衍生品,或者带着其痕迹,如“压迫和被压迫民族”、“西方列强”。那么,何为革命和革命史

6、观呢?辞海对“革命”的解释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是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人们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有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人们改在社会的重大变革,即社会革命。指事物的根本质变过程。”显而易见,革命是指事物重大变革的方式、过程和结局,它不完全是日常口语中,表示的一种极端的、常带有暴力、对现存社会秩序颠覆的意思。革命史观则是以重大发展变化的视角认识和评判历史,它既看重社会历史重大变革的结局和影响,也关照历史重大变革的过程和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9这显著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史观。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英法两国革命

7、、法国启蒙思想、英国工业革命做出过精彩的论述:“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10、“我们已经看到为革命作了准备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做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要求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要求无情地铲除一切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 11、“英国自上一世纪(18世纪一引者注)中叶以来经历了一次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才是真

8、正的革命” 12 。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重大发展和进步的角度,来观察各种历史事件,反映了鲜明的革命史观。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14;“革命之所以必要,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15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包涵了阶级斗争和暴

9、力革命的思想,因此,我们往往容易将“革命”等同于“暴力革命”(这里姑且不论“革命”的原始及多重含义以及暴力革命的是非16),将马克思主义独有的阶级斗争史观与革命史观混淆,以至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按照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学说对历史评价和认识形成了一种教条的、习惯性思维。如一味盲目、片面地褒扬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导致农民起义在过去的中学教材占有极多的篇幅;肯定资产阶级暴力革命运动而贬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如对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的褒贬)。然而,不仅革命不能等同于暴力革命,诸如工业革命、思想革命,其含义显然不是暴力,即便是崇尚以强制性、颠覆性、暴力式的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独

10、有。法国的卢梭及雅各宾派的领袖、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中国的民主革命派都有类似的观念。认可暴力革命的思想,在历史观上一定会有所表现出革命史观,因为历史观与世界观、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是世界观、价值观在认知历史问题上的反映。“卢梭是把当时的社会看成是专制暴力的社会,是社会不平等达到极点的社会,这种社会是要变化的,它是要被人民推翻的,这不平等到极点的社会,又还原到平等的社会。这个平等的社会不是“自然状态”的平等,而是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17可见卢梭显然具有暴力革命的主张。一战爆发后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和“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战略任务,号召各交

11、战国的工人、农民、士兵利用资产阶级交给他们互相厮杀的武器,掉转枪口去推翻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列宁是站在国际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提出阶级斗争的策略,蕴含着列宁的阶级史观;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列宁接连发表了多篇著作,高度评价“孙中山纲领中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赞扬他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肯定他在“正确地寻找复兴中国的道路” 18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列宁,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毫无疑问是因为他认识到辛亥革命有可能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其秉承的无疑是革命史观而非阶级史观。总之,革命史观是一种历史的方法论,它认为人类

12、历史是通过不断的人为的、自觉性的斗争,来推动社会演进从而完成巨变,这种人为的、自觉性的努力包含但不等同于暴力方式,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被称为工业革命,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阶级史观是一种社会结构分析的方法和视角,以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历史,它强调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并为其所独有,而革命史观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也不为其所独有,二者不可能等同。此外,在评判和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史观交替并用的现象,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最能清楚地得到印证。“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

13、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 15 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可了“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但他们更多地站在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主要体现了他们的阶级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它在大革命中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16 “在英国,革命以前的制度和革命以后的制度因袭相承,地主和资本家互相妥协,这表现在诉讼上仍然按前例行事,还虔诚地保留着一些封建的法律形式。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

14、决裂,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 17 对于同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革命的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方面,认为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更加激进、彻底,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而英国革命则表现了较多的保守性和妥协性。这无疑体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史观。-参考文献:1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82页;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页。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79年版,第21

15、1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9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526页。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14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16参看 2009年17期瞭望东方周刊:施展“革命”与“反革命”。17世界历史1991年第4期:韩承文论卢梭的社会历史观。18列宁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4428页。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25页。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