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宾语前置句(讲).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434607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宾语前置句(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宾语前置句(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宾语前置句(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宾语前置句(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宾语前置句(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宾语前置句(讲).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一种的特殊语序现象。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首先,对代词做个简单的分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卬;第二人称汝、乃、尔、而;第三人称借用指示代词“其、之、彼”来表示。2. 指示代词:是、此、之、斯、或、莫3.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安4. 己身代词:己、自、身否定句中

2、的代词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要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第二,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1.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2.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3.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4.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5.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诗经葛藟)如果代词作动词宾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肯、得、能、敢”或副词时,这个代词要前置于能愿动词(或副词)和动词前。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养活)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2.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韩非子难三)莫之得闻莫得闻之(没有人能知道它)3. 子

3、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4.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诗墉风蝃蝀)5.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注意:1.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年)2. 先秦时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是很严格,也有很多不前置的例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了解我的人,说我的心忧伤;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要求)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情却不告诉我,一定不会成功)3. 秦代以后,否定句中代词

4、宾语普遍后置。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我,此亭中当有新井。(汉书王莽传)(摄皇帝,代理皇帝,指王莽)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羌族首领说:汉军果然不攻打我们了)后世由于文人的仿古,宾语前置仍存在。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他不用恩德待我。)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古人没有欺骗我)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谁、孰(谁)、何(什么)、安(哪里)、奚(什么、哪里)、曷(什么)”作宾语,要前置。分两类:(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1. 陛下谁惮(dn)而久不为此?(贾谊治安策)2.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3.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守法的行为)。人而无

5、止,不死何俟?(诗经鄘风相鼠)4.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6. 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韩非子说林下)(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八)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君主的毛病,想听到谄谀的话,但又厌恶正直的话,这就好比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从哪里来呢?)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布?)注意:1. 汉代以后,疑问代词作宾语,逐渐后置。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南北朝以后,疑问代

6、词作宾语,后置,这种现象在口语里已经完成。书面语记录口语,这时宾语也是后置的。但是由于后世文人的仿古,书面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还会将宾语前置。1.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曹操本来就是一代英雄,现在在哪里呢?)2.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三、宾语被指示代词“之、是”复指,要前置在古代汉语中“之、是”的用法比较复杂,要注意区分,知道它们的大体用法:【之】战国策赵策三:“齐闵王将之鲁。”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庄子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7、左传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论语颜渊:“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西南大学2011年考研题)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战国策秦策四:“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西南大学2012年考研题)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之”字或“是”字。 “之

8、”字或“是”字,都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这个宾语。1.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2.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诗经邶风燕燕)(来劝勉我)3.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zn)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季子然问孔子说:“仲由、冉求可以称得上道德高尚的臣属吗?”孔子说:“我以为您是问别的人,竟然是问仲由和冉求啊。”)4.日居月诸,下土是冒。(诗经邶风日月)(居、诸,语气助词。下土,大地。冒,覆盖,翻译为“照耀”)5.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秉,掌握、执掌。均,通“钧”,政权。维,维护、保护)此外,还可以在宾

9、语前,加上语气副词“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念,唯鱼是念。(列子汤问)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这种“唯是”或者“唯之”的格式,语气很强烈,不仅突出了宾语,而且还表示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唯利是视”就是只考虑利益,而不考虑别的。由于这种格式有特别强调宾语的作用,所以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一些这种格式的成语,比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马首是瞻”。此外,宾语本身也可以是代词。遇到这种情况,用来复指宾语的代词就只能用“之”,而不能用“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

10、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恐怕说的就是我吧)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现在或许连这三种毛病也丢了)(三种毛病古时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放荡无羁;古时矜持的人还有不能冒犯的地方,现在矜持的人只会老羞成怒;古时的愚人直率,现在的愚人只是耍手段罢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的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虽然人死了很久也不会废掉,这就叫做不朽)四、代词“予、尔、是”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人称代词“予、尔”和指示代词“是”,如果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1. 判断: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例

11、中的宾语“寡人”前置。(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题)2.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诗经周南葛覃)(刈,割。濩,煮)3. 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4.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五、名词作介词“以、自、于”的宾语,要前置1.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3. 大人以世及为礼,以城郭沟池为固,以礼义为纪。(礼记礼运)4.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5.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六、练习1. 下列哪个句子中的“之”是代词用作宾语?(单选题。西南大学2

12、011年古代汉语考研题)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是非君子之道。(孟子公孙丑上)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2. 下列四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的句子是:(多选题。西南大学2008年古代汉语考研题)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3. 翻译下列句子:(西南大学2006年古代汉语考研题)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 解释加横线的词或短语:(西南师2005年古代汉语考研题)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5. 指出句子中的语法现象:(西南师大2004年古代汉语考研题)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