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4262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6].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3、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4、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二、 教学重点1、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2、 能通过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中事例,理解其作用。三、教学难点:1、理清行文脉络。2、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 激趣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荣获了瞭望周刊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2、,你想说什么?丁肇中先生作为特别荣誉奖的获奖者又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同学们把书翻开82页。(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有问题吗?2、自主探究(4min)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以下信息:A、圈点勾画出什么是“格物致知”。B、这篇演讲稿的主题是什么?格物致知:从大学的解释是: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也就是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

3、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现代学术:实验精神。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 合作探究组内读课文,分配读书任务,边读边听边思考:(15min)A、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记录员做好笔记。B、根据每段大意,缕清文章思路(可以借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1)(因此) 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就是说 就是 就是) 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3)(但是 因为 因为) 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

4、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5)(因为 儒家 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6)(所以) 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7)(告诉我们 只能 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8)(不是 而是 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9)(不是 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由此 因为) 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11)(因为) 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

5、,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12)(在这方面 有的经验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13)(不但而且 就是说 无论还是都 这意义 希望 应该 )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缕清思路:还记得作者这一篇文章要讲的是什么问题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现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国学生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有实验的精神。中国学生到底有没有这种精神?没有!因为,这种精神被埋没了。首先是因为格物并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次,儒家传统的看法

6、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传之于万世”的。因此(2)-(5)自然段举例论证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这正是讲格物致知的现实意义。(1)自然段提出论题,(13)自然段,再次总结,重申明,并提出希望。经过这样的梳理,文章的层次清晰可见: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叶圣陶老

7、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参考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然后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及怎样做到格物致知,接着以王阳明和自身的示例更加深刻地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5、演讲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找出例子,并思考举例证明了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示例一:第4段 举例论证。王阳明在院子里格竹失败。引用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根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到头痛以致失败的例子,证

8、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示例二:第8段。举例论证。举研究竹子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示例三:第12段。举例论证。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我(丁肇中)发现埋头读书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助。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6、小结课文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选用例子:王阳明、现身说法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做一个知行合一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7、布置作业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写一段100左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评分标准:1、知道了什么知识?2分2、我为此做了什么?2分3、事情的经过、结果、起因等描述得是否清晰?2分给出标准,请同学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