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比较琐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36924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体比较琐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体比较琐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体比较琐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体比较琐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体比较琐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体比较琐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体比较琐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文体比较琐谈第一节 小说与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我们将叙事类文学限定为小说。小说的叙事,就是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描述和虚拟。文学家或小说家在进行着描述和虚拟世界的工作。当然小说中也包含了部分的论述、评价的成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不同于诗歌、散文和剧本,因而,叙事性是小说的第一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某些情节而表现人物形象。但同时小说对于世界的反映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在更高的层面上表现出本质的真实,在反映生活的层面上它比影视作品更全面、更广泛。其实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也在进行着这项工作,其目的都是一致的,但运用的手段和表达的方式则不同,这样就存在了一定的差

2、别,也就具备了研究的可能。从叙事的文化策略角度讲,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动机都是将受众引向美的境界、引向人类对于世界和自我的深刻认知。但文学与影视的本质观念又决定了文学从本质上是指向内心的,因此我们说文学是心灵的声音。而影视作品是指向大众心灵的。自创作的起点到最终的效果,文学主要满足于作者个人情感的需要,而影视作品则主要满足于广大受众的情感需要。因此,作为文学家/小说家应该注重作为文学的立场。当前,有相当一批作家正在放弃自身的知识分子立场,在文学的载道化倾向和商业化倾向的双重异化下,自身正在加入到异化的队伍中。中国文学的价值观往往在两种对位的极点之间运作,一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3、,不朽之盛事”,强调文学的载道价值(这当然不是文学的自身价值);二是北齐的席毗在颜氏家训中所说的“君辈辞藻,譬如春荣,须臾之玩”,即文学非经世之大业,须臾之玩的玩物。无论是“盛事”或是“玩物”,轨迹点都是一样的,即将文学成为演绎权力意志的宣传物或歌楼酒吧的玩意儿,都是披着不同外衣的“工具”。因为前者而使文学陷入宣传物和标准化工程的泥沼中,后者则将文学送进了资本家的腰包,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在耀眼的美元前鞠躬、丧失了。这两种倾向在中国当代文学在现代化的途路中,使文学价值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走向产生背离,使当代文学在总体上出现了“残缺”。 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作家、作品的深度丧失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相应

4、转化成为道德守望。大量的作家并没有深入到人的存在性危机和精神家园的寻找这个世界性的普遍性课题上;或发现了所谓的人,但并不是人的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危机,用自然属性的解放,来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有些作家从反封建道德出发,又陷落到封建式的狎妓意识里,用人的自然属性来全部涵盖人的存在性状态,这是道德化怪圈。因而,在丧失深度的同时,出现了道德守望的倾向,表现了鲜明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传统的文化韵味中细细地品尝滋味。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的一种民间性,民间化倾向或许是一种远离主流话语的策略,但最终又表现出了把玩的封建遗老气息;阿城的小说直接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青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命运安排的门当户对的伦理倾向、

5、渴望等作品中所颂扬的消解个人的孝女式的传统血缘人伦关系、伦理色彩,都表明了作家心态中的载道意识与对传统精神家园依恋。所有这些,显然使当代小说的深度开掘产生了动摇。作为知识分子他必然要抵抗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与诱惑,应该具有那种悲天悯人与独立的品格,而不为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形态所左右。笔者在这里也并不是要否定一个作家/小说家的人民性和人类意识,而是强调作为个人化的作家/小说家的人民性或人类性应该是完全建立在个人体验基础上的结果。作为作家的影视编导一方面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知识分子立场,但另一方面,影视作家又必须注意影视作品的特点而考虑到大众情感的需要。即作为影视的创作,编导则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6、,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去愉悦大众、为大众所接纳。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作品是作者为自己造梦,而影视作品是在为大众造梦。因为当影视(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它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许多人除了工作和睡眠,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电视(也包括电影),并形成了“电视生活”的新生活概念。影视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市场(票房/收视率)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当然是它们特定的媒体魅力而决定的,作为编导当然也就要适应、满足并引导观众,否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尊重受众、满足受众,将影视作品的创作动机指向大众心灵。从叙事法则的角度讲,文学、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都在叙事,都在进行着对人类和自然已经发生的或

7、可能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的结果便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景和人生图画。但文学更侧重于文字,注重形象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而影视注重画面,注重造型性,注重视听的结合,注重对于事件的描述。因此,不同的媒质使人们的观感有了较大的差异,文学作品通过语言造型,并依靠读者的想象力来填补无尽的空间,而影视作品通过画面造型则固定了形象,无须观众的想象填补,所以影视作品所提供的想象空间不如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在叙事类文学中是必要因素,如果没有形象,也就无法构成文学作品,但在影视作品中,尽管人物形象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但作为作品的构成,没有形象,并不影响它的最终成型,就像“一次地震”,对于文学来说,首先要

8、思考的是叙述地震时必须要有形象来支撑,地震只能成为形象的背景;而影视可以直接表现这场地震本身,所以,场面的展现相对来说比形象更加重要。当然,缺少了形象的影视作品绝对不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其次,文学无法办到时间和空间上的蒙太奇和平行交叉,时空的变化则交给作者通过铺叙和交代、议论来完成,或者另起一行,分别叙述。而影视则不需要,它由影视语言的蒙太奇法则使得影视画面组接起来,并使它具有了画外之意。其三,从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阅读和影视的观赏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我们可以随时携带一本小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进行随时的阅读,而又多少观众是把电影看了一半而又倒回去再看的呢?这一现象缘于文学接受的主动性

9、和影视接受的被动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在不考虑对作品主题的接受和感悟的基础上,任何一种阅读方式都是可行的。因此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更多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相反的,影视作品则是要求观众在短短的45分钟、90分钟或至多不超过180分钟的集中、短暂的时间和一个孤立、隔绝的空间中欣赏一部作品,从而于创作者在思想上和心灵上达成一种共识。观众在观赏电影的同时接受电影所传递的信息,其情感也在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影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其直观的特点比文学更加流畅且平易近人。文学和影视在现今文化传播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集,他们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在相互地借鉴与学习。就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之间也存在着某些异同。

10、电影和电视剧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他们都作为视听艺术,都追求影像、音变的效果,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给人以美的感染。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故事片,他们有着相同的艺术特征,两者都在讲述故事。他们可以使用大致相同的拍摄机位、蒙太奇手段、情节结构、声画配合,修辞技巧,从情节展示的角度看,它们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所串联、缀合起来的故事去揭示其主题,并以其思想、理念以对社会群体及意识形态产生某种影响,具有相同的社会性。因此总体轮廓是相似的。但是,两者不同的观念和形态,也使得它们存在差异。如两者的本体不同(电视是运用光电原理进行发送、接收的传播;电影是利用光学和化学技术

11、作为技术前提的);记录方式不同(电影是用胶带以24格每秒的速度记录画面的,而电视剧则是利用磁带这一载体以25祯每秒的速度记录画面);两者的成本不同(电影的制作比电视的制作成本要高得多);放映方式不同(电影的放映比较连贯,不受外界的影响;电视剧则插播广告,第二天再播放等非连续性等)。我们这里简单地从叙事角度看。首先,我们从审美主体和审美方式的角度看,电视剧的审美主体基本上都是指向大众的,而电影故事片的审美主体有一部分来自大众,(如有一些年轻人将影院当成约会、恋爱的场所,将看电影作为恋爱的方式);一部分来自知识层面。这样不同的审美主体就使得影视在题材选择和故事的讲述上产生了差异。电视台把终端接收机

12、普及到每家每户,具有最广泛的传播性和覆盖面,在一定意义上是电视迎合和讨好着观众。电视剧面对的主要是家庭妇女和老人、孩子,他们希望看到情节性很强的生活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直接走进了观众的生活圈,让观众看到了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物,这使他们感到兴奋与快慰。电视剧播出方式的栏目化,在固定的时间连续播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法定时间”,并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到了时间要吃饭、睡觉一样,观众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收看节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家是最方便最理想的享受故事的环境。无论是电视批评家还是普通观众,都把电视剧当成独立完整的叙事艺术文本,电视剧成为中国人“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叙述故事和消费故

13、事的渠道”(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电视的家庭观赏,虽然收视环境时有干扰,观众的感受、体验不如电影院,电视连续剧并不像电影在影院里放映那样能给人带来一种梦幻式的感觉,但电视观众却有高度的自由,他们有权利选择收看节目,甚至可以决定电视信息的继续或终止。这样的观赏环境与条件就要求电视剧在创作上力求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适应家庭化的特点,尽量满足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观赏要求,注重休闲和娱乐和消遣,剧情安排不必像电影那样紧凑,整体节奏可以更加舒缓一些。所以家庭性和日常性的选材特点往往成为电视剧题材选择的一大重点。当年万人空巷看渴望的现象就是一个例证。电影作为一种艺术,通过各种形式

14、创造真实,将各种技术元素结合起来,并把工艺变成艺术的美学元素,更注重艺术修养,显得更加严肃,更加富有哲理和探索性。而电影也有他固定的观众,他们会不时走进电影院,做一个又一个绮丽的梦。故事片是在电影院里专门放映的,观众是特地前往观看的,在一定意义上是观众迎合电影,同时看电影是一种集体性的社会观赏活动,具有一定的环境制约性以及良好的视听感受条件、观众的情绪和心态一般都较集中与稳定。因而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里,即使是一部文化内涵比较深的、艺术性较强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先锋性的电影似乎还能找到知音。但是毫无疑问,电影的观众,到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在相当程度上并不是单纯为了那个电影所叙述的故事了,对于故事的

15、了解完全可以通过电视电影栏目、或VCD、DVD等家庭播放形成来完成。而从本质上讲,电影讲述故事并不是它的唯一专长,相反讲故事的专利已经被电视剧所占先机。那么,电影最具魅力的是它讲述故事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观赏空间中,观众似乎置身于情节所提供的时空里,完成一次与电影内容同步的造梦活动。因此,电影在审美感受上更突出的是它的场面、效果、特技、音响等给观众带来情绪冲击力和视听震撼。所以在题材选择上电影也更擅长表现视野较为宏观、气势比较雄壮,能体现出较大气度、大空间的大题材。其二,从时间长度来看,电影播映时间一般一个半小时,最多3个小时。要在二三个小时内将整个故事表现在观众面前,还要时刻不断地推动情节的

16、发展,又不能让电影显得沉闷。所以电影的故事情节较紧凑,让人目不暇接。因此情节不可能复杂,可以有几条线索贯穿,但情节一定要紧凑简单,不可能像电视剧那样长篇大论。电视剧则几乎没有这个时间的限制,它一般会以连续剧的方式出现,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时间对片长的限制,使得编导可以自由地展开自己想要讲述的故事,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铺叙。当然连续多天的播映,在某种程度上也割断了观众饱满的观赏情绪,影响了观看的程度。小说笑傲江湖目前既有电影版,又有电视版,央视版的笑傲江湖洋洋洒洒好几十集,总片长达到2000分钟,基本上根据原著来拍摄,让观众看到了小说的原貌,而电影版的笑傲江湖只不过寥寥100分钟,内容砍去一大半,只保留了很少的内容。电影时间的限制,要求电影精炼力求达到用最少的时间表达出最多的意思。正因为电影和电视剧在长度上的不同限制,所以在故事的表现力上,电视剧的空间比电影更大,红楼梦曾被改编成电影,但只是仅仅表现了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或一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