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35687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一、概述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1)干旱的气候: 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 (2)丰富的沙物质2、沙漠化的概念沙漠化指的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分册)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分两类: 历史时期内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了沙漠,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原来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内又进一步扩展,主要发生在西部荒漠地带。二、草原地区沙漠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1 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达草原和

2、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 具体在呼伦湖以东,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河以南,新巴尔虎左旗以北的地域内。面积8763万公顷。1.2 呼伦贝尔地区的气候条件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 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东北部气候最干旱的地区。1.3 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汉代以前呼伦贝尔草原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石器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显示,当地的居民经济活动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这种经济结构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植被的破坏极小,因此当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良好。(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海拉尔河和伊

3、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汉代鲜卑人迁入,砍伐桦树、从事垦殖,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鲜卑族墓葬群中,墓葬中的最常见器物为桦皮器。呼伦湖鲜卑墓中多次发现粮食的残迹。鲜卑人砍伐桦树和有限的农耕对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的桦树林、草地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到鲜卑人南迁时“此土荒遐”(魏书序纪),说明经过鲜卑人近200年开发后,这里生态环境已不是初来时水草丰茂的情况了。(3)辽代的呼伦贝尔沙地辽代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开始出现 A、修筑边壕、边城对沙漠化的影响 B、移民垦殖 、 兴修水渠对沙漠化的影响 C、沙漠化的出现辽代城

4、堡、耕地多分布在湖泊和河流沿岸,这使河流、湖泊沿岸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沙漠化最先在河流、湖泊沿岸出现 。(4)元代的呼伦贝尔沙地蒙古人筑城垦殖加剧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5)近代的呼伦贝尔沙地铁路的修筑加剧了沙漠化过程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海拉尔河沿岸大量砍伐林木,用作铁路枕木、机车燃料、修筑站房住宅,使铁路附近的森林全被砍光,铁路工人又在铁路沿线开荒种植蔬菜和奶牛饲料。 修筑铁路路基、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修建民房破坏了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引起新的沙漠化。现在滨洲铁路沿线的沙漠化,就是修筑铁路的直接后果。2、科尔沁沙地的变迁2.1 科尔沁沙地的分布范围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吉林和辽宁西部的西

5、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西、北为大兴安岭,南为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东为松辽平原。按行政区划,科尔沁沙地包括内蒙古通辽市大部、赤峰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吉林西部通榆县、双辽县和辽宁西部的彰武县。2.2 科尔沁沙地的自然状况气候: 年降雨量300500毫米。多大风,平均风速4米/秒,最大风速31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以西北风为主,多集中在冬春季节。土质: 这里是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沙质冲积平原,土层薄,沙质沉积物厚度达140多米。自然植被覆盖率: 4070。2.3 科尔沁沙地的变迁(1)秦及其以前的科尔沁地区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科尔沁先后有兴隆洼文化、越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

6、遗址。表明在石器时代科尔沁地区适合人类定居,植被良好,人类垦殖和柴薪砍伐可能对当地自然植被造成轻微影响。战国时期: 燕国北长城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在今赤峰市北还有古长城遗迹,俗称“土龙”。这段长城沿金英河北岸呈东西走向,西起穆家营,经东方红乡、王家店乡、水地乡、安庆沟向东延伸。秦代: 秦长城也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喀喇沁旗娄子店乡姜家弯子村向东北,经山前乡、赤峰市美丽河乡,过老哈河,经辽宁县建平县种羊场、老官地乡、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乡,入敖汉旗新惠镇,再经新地乡、丰收乡、克力代乡、贝子府乡、王家营子乡、宝国吐乡,入奈曼旗境内。燕、秦长城对沿线生态构成一定破坏。 修筑长城

7、的同时还在长城附近修筑屯堡,驻屯军队。 在修筑长城、屯堡时要砍伐树木、破坏山林草场,破坏了地表植被;修筑长城、屯堡多用土夯筑,需要大量挖取地表土,对地表土层构成破坏,表土层破坏后,下层粉沙在强劲的风力作用容易就地起沙。(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造成局部轻微沙化,总的生态良好(3)辽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A、大规模地筑城造成沙漠化B、移民垦殖造成沙漠化C、筑城和垦殖后的环境状况(4)金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加剧A、大量的耕地废弃加重了沙漠化B、修筑临潢路边壕城堡加重了沙漠化(5)元明时期科尔沁地区人为活动减弱,自然植被有所恢复(6)清代的科尔沁沙地清代的农垦: 清代的垦荒,最后奠定了科尔沁沙地的

8、基础。人口的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7)科尔沁沙地近况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启动,科尔沁沙地整体呈现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状况,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万亩。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3.1 毛乌素沙地的分布范围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一带。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陕西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3.2 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状况年降雨量: 300450毫米。地表物质: 冲积湖积沙质沉积物。主要河流: 无定河及其支流榆林河、红柳河等。3.3 毛乌素沙地的变迁(1)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较好(2)

9、唐代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沙漠化出现且日渐严重(3)北宋时期的毛乌素沙地农垦进加剧了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北宋时现在毛乌素沙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4)明代的毛乌素沙地边墙的修筑和屯垦使沙漠化加剧(5)清代的毛乌素沙地垦荒加快了沙漠的形成4、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4.1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分布范围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地区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大致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狼山山脉以东,黄河以西,磴口沙拉井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磴口县全部、杭锦后旗西部。4.2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自然状况土质: 地表为古黄河冲积平原,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降雨量与蒸发量: 年降雨量为147.7毫米,年均蒸发量为23

10、95.6毫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16.79倍,气候极为干旱。风: 起沙风速为5米/秒,起沙风年均300次,最多可达480次,最少200次。地表植被: 以白刺为主。4.3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1)汉代以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自然状况良好石器时代:这一地区适合人类定居,当时生态环境比现在要好。先秦及秦朝: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不错的。(2)汉代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移民垦殖与抛荒导致了沙漠化的出现西汉的移民垦殖; 东汉以后耕地抛荒引发土地沙化(3)西夏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西夏的屯垦:屯垦引发新的沙漠化(4)清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沙地的继续扩展三、荒漠地区沙漠的变迁1、河西走

11、廊沙漠的变迁1.1 河西走廊沙漠的分布范围河西走廊东起甘肃古浪县乌鞘岭,西到甘肃、新疆交界处,北至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南麓,南至祁连山北麓,这一片带状区域因位于黄河以西,称为河西走廊。1.2 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状况(1)地形:河西走廊北部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海拔2000米以上,再北为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为祁连山脉,40005000米,河西走廊平均海拔10001500米,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天然走廊,历史时期利用这条天然走廊形成了北方的丝绸之路。(2)气候:气候干旱。河西走廊年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东部年均降雨量15025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西部年均降雨量50毫米,蒸发量3

12、500毫米。主风向为西北风。(3)水文状况: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河流都大发源于祁连山。较大的河流有东部的石羊河水系、西部的疏勒河水系和中部的黑河水系。(4)地表物质:地表和地下有丰富的沙物质,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1.3 石羊河绿洲的沙漠化(1)汉代以前石羊河绿洲自然环境良好(2)汉代石羊河绿洲垦荒、修筑长城引起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3)两晋至唐代石羊河绿洲持续的垦殖使石羊河绿洲沙漠化加剧(4)明代的石羊河绿洲明代的屯垦和长城的修筑使沙漠化加剧(5)清代的石羊河绿洲石羊河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1.4 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4.1 黑河河流概况黑河上源发源于祁连山,羌谷水(张掖河

13、)发源祁连山南麓青海省祁连县,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山丹县穷石山,于张掖市北二水合流,傍合黎山西北流,经临泽县、高台县与北大河相会合,东北流入内蒙古境内称额济纳河。1.4.2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汉代以前的黑河绿洲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和沼泽地带。(2)汉代黑河绿洲移民垦殖、修筑长城对绿洲生态可能产生微弱影响(3)十六国至隋唐时期的黑河绿洲持续的农垦引起沙漠化(4)明代的黑河绿洲农垦和边墙的修筑使绿洲的沙漠化加剧(5)清代的黑河绿洲垦殖加剧了黑河绿洲的沙漠化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2.1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分布范围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西有帕米尔高原,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在行政区划

14、上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2.2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状况(1)气候:降雨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远大雨降雨量。(2)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占82以上,固定、半固定沙丘较少,占18。(3)河流:塔里木河,位于沙漠北部,天山南麓的河流大多注入塔里木河,上游为阿克苏河、克什噶(g)尔河、和田河,原注入罗布泊,现已断流。车尔臣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原注入罗布泊,现已断流。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古时注入塔里木河,现已与塔里木河断流。策勒河、尼雅河、安迪尔河、牙通古孜河、喀拉米兰河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时在这些河流沿岸和尾闾部分布有许多的绿洲,由于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为影响,现在

15、绿洲已变成了沙漠。2.3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2.3.1 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1)南部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A、汉代及其以前的南部绿洲南部绿洲的农耕张骞通西域后,汉王朝在西域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丝绸之路南道经过的楼兰、且末、精绝、捍弥、渠勒、于田、莎车等地成为农业发达地区。今古米兰河沿岸还有汉代的灌溉系统(包括总渠、干渠、支渠),这是当时发展农业的遗迹。 据汉书记载,鄯善(今罗布泊以西、库鲁克库姆东部)曾有居民1.4万人,农牧业都有发展;且末(今塔克拉玛干东南部)有人口1600多,盛产葡萄等水果。汉代南部绿洲生态环境良好楼兰虽然“地沙卤少田”,但“多葭(ji)苇、怪柳、胡桐、白草”,有较多的植物分布(汉书卷96西域传)。精绝到唐代时仍是难以通行植物茂盛的沼泽地。B、南部绿洲的沙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