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33363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借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及借鉴【摘 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并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着“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科举制中得到一些启示。【关键词】 科举制度; 文官制度; 公务员; 借鉴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体现出一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文化精神。它以严密的考试制度,有效的竞争机制等全面选拔官员的方式,对我国乃至世界人事

2、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仍有诸多的启示。本文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两个方面着笔,以供当今国家公务员考试之借鉴。一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以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

3、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殿试。解试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人,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举人参加解试合格的,由州或转运司、国子监等按照一定的名额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明朝廷,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辽金、元朝时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举制度。(三)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僵化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科举制度各方面的规定已经成熟,建立了系统的法令法规,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无不重视科举考

4、试,科举制度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最大、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工具;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并与宋明理学相结合,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与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完全融为一体,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播及海外。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到来,科举制度渐渐趋于僵化,各种弊端日益突出,最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到1905年8月晚清政府废止了这一制度。二 科举制

5、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一)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可以从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官法和唐代以来科举在选官制中的地位来看。唐代的文官法开始成熟定型,唐六典是其成熟的标志,这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经过宋元至明清,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自唐至元明清,科举在选官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从高级官员特别是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重不断上升可以看出,详见表(一)。表(一)唐代以来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未含元朝)时期宰相总数(人)宰相总数(人)所占比例(%)唐太宗时期3.4唐高宗时期25武则天时期50唐宪宗时期2958.6唐穆宗时期1457

6、.1唐敬宗时期785.7唐文宗时期2475唐武宗时期1580唐宣宗时期2387唐懿宗时期2181北宋时期7190.1明朝时期170以上“由翰林进者十之九”清朝时期119(汉人拜官大学士,未含满人)“皆为科举出身”(资料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结构,三联书店 1998年版;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邹绍志、桂胜中国状元趣话,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二)科举对现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源于中国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在利玛窦

7、、 曾德昭、 马礼逊等西方传教士的著作言论中都提到了中国的科举制。现今有关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即科举制度)的英文书籍和论文达70 多种,许多英国学者,纷纷撰文,主张仿效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考察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后也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欧美国家通过对科举制平等选才的学习,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从而有效地了控制了官场腐败和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开创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美国来华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博士在谈及科举

8、考试制度说:“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著名学者顾立雅(Greel )1964 年发表过这种看法: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远不止造纸和火药的发明,现代的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 刘海峰教授对西方国家是否借鉴了中国科举制作了深邃的探讨,他认为,由于东西方文化和国情之间的差

9、异,18 世纪、19 世纪的欧美国家不可能像 10 世纪、11纪的高丽、越南等东亚国家那样照搬中国的科举制,朝鲜科举有进士和状元,越南科举连贡院和八股文也学过去,这种情况只能出现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考察西方国家是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关键是看其是否吸取了考试选才的本质精神公开考试、平等择优,至于考试内容和具体方法不可能会一样。三科举制度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科举被废后,很多中国人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思想误区:把封建制与科举制等同,把八股取士制度当作科举制度的全部。科举长期以来为人所批判。然而,西方各国却在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吸取了科举的合理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西方文官制度,这一制度反

10、过来对东亚各国的行政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我们可以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及西方文官制度中得到一些启示。(一)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与古代知识分子对科举的迷恋相同,自从1994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2006 年公务员考试中,共有 10282 个职位面公开招考,却有50 万余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资格审查,这意味着有近 49 万考生会名落孙山,这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财力极大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公务员考试成为目前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这很

11、大程度上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深入民心,同时跟科举及第后所能取得巨大的经济回报相同,公务员优厚的待遇及走上仕途所带来的权势,更是使人趋之若鹜,因此公务员考试目前持续升温。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完善公务员体系,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烈机制,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另外整个社会应提供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让这些人才能够自主创业,从而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也应该合并报考,统一考试,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公务员考试时间不统一,虽然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行列的仅是一小部分应试者,但绝大多数报考人员在素质、能力、学识等方面也是不错的。建立人才储备制度,把这些报考人员纳

12、入到人才库中,以便今后各级机关录用,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其还可消除过多落榜者的不满情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二)确保考试的真正公平。公务员考试与科举制度一样,力求公开考试、公平竞争,但事实上,就如国家公务员暂行规定所指出的“考试作弊,到处找关系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违反考试录用制度,利用职权违规进人,在人员的任用上搞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徇私舞弊,暗箱操作还很严重。”此外一些单位为了照顾没有编制的本单位工作人员特设招聘岗位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对于这部分单位而言,招考信息公开性较差,相关录用标准、过程、范围等可以说是为本单位报考人员量身定做。这些都影响了公务员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性。为了杜绝舞弊行为,

13、应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包括新闻监督和公众监督等。(三)力求考试的内容合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试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这一方面使儒家文化得到了传承,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内容及形式走向了僵化,严重禁锢了考生的知识和思想,使考试除了能为读书人提供做官的机会外,对社会发展缺少积极的作用。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内容也还不够科学,考试科目主要以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等为主,相对而言,这些科目注重考察报考者的“通识”,而对某一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专才则有失公允。而且由于公务员考试人数众多,为了便于拉开分数,有时会出偏题、 怪题,甚至出现类似 “脑筋急转弯” 的试题,这些都导致考试背离

14、了其选才的初衷。公务员考试应吸取古代科举制中“分科取士”的优点,不以一考定终身,在卷面设计上,应考虑到所招岗位的不同性质和要求,采用基础知识加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办法,选拔既有相当综合素质又有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在具体命题中,尽量减少甚至取消机械记忆式的试题,融记忆与实用知识于一体,考察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注重知识水平向注重综合素质的转变。另外为了保证干部年轻化而规定报考年龄不得超过 35 周岁,事实上地域、年龄、身份等因素绝不是人才的决定条件,尤其是35 周岁的年龄限制更不合理。人到中年,阅历加深,经验丰富,更多的是对家庭、社会、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务员考试应

15、极大的扩大公务员选拔录用的视野,突破年龄的限制,全方位的笼络人才。科举制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清末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永远消失,就如刘海峰教授在为科举平反一文中所说的“科举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从科举制度吸取经验教训,改革公务员考试体系,为我国各级政府机关选拔真才实学、廉洁公正的公务员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林新奇 中国人事管理史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刘海峰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M 武汉:湖北教育版社,19963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4王亚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R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杨齐福 科举考试之现代观照 J 湖北招生考试,20056张祥浩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J 东南大学学报,20057石庆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公务员制度传承 J 东北师范大学学,1999The Refer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