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321993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警惕着各种招聘陷阱 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陷阱,大学生在求职时要高度警惕。归纳起来,主要有骗钱、盗取个人信息、自我宣传、收集人才资料、窃取劳动成果、施压内部员工和诱人犯罪等形式。1、借招聘之名骗钱 少数中介机构,借提供用人信息之名,骗取毕业生的中介费。有时,不法中介人甚至与所谓的用人单位串通骗取钱财,中介人收信息费、培训费,而“用人单位”则收押金、保证金、体检费、服装费等。凡是先急于收取以上费用的多为骗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收取职工押金、保证金。如用人单位指定某一级别不太高也不太正规的医院进行体检,很可能是为了骗体检费。当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力资源公司从事人才中

2、介服务,其服务确实要收费,也是合理的,也实实在在地为求职者提供服务。但因不法者的存在,鱼目混珠,求职者很识别。为了避免毕业生上当,我们建议,毕业生不要直接向中介机构交费,凡需收信息费和培训费的中介公司,请先与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联系,由学校先为其代收费,待毕业生按协议安置好后,再转付给他们。2、借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通过互联网或其它媒体刊登待遇诱人招聘广告,诱得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个人联系方式甚至银行帐户等)进行非法活动,如直接盗用帐户、冒名高额透支,甚至专门做起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 当对方要求你提供“奇怪”的证明材料时,一定要多留个

3、心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向只是一知半解的“招聘单位”透露有关任何你的隐私信息,一旦发现侵权迹象应当即报案。3、借招聘之名宣传自己为了积累自身知名度,一些小企业会不失时机地对企业或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是企业发展前期的必经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租下一个展位或刊登一条招聘信息最便宜的只要几百块,却能赚足曝光度。 求职者在面谈时若发觉有广告之嫌,应及时抽身,不要浪费求职材料,更不要浪费时间去等待这类企业的录用通知。4、借招聘之名储备人才“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招不只是小企业会使,大企业偶尔也会用用。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为了保证运行稳定,不至于因为人员流动导致瘫痪,必须建立自己的人力资源储备库。在这种需要下,一些大

4、企业选择通过大批量的招聘来实现,公司对满意的应聘者暂时放入人才库,等该岗位空缺后才会从库中寻找人选。 一般情况下,以储备人才为目的的招聘,其招聘职位很多,从前台到经理林林总总几十种,惹得求职者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认认真真填好简历,经过三五轮严格的考核筛选,终于过五关斩六将获得首肯,却被告之暂时不能入职。他们的确需要人,但不是现在。5、以招聘之名窃取劳动成果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小规模的广告或设计公司,有些小规模的广告公司或设计公司,由于自身缺乏足够和优秀的创意,另行聘请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又需要较大代价,便想出借招聘新人来获取新鲜创意的点子。如请应聘者编广告词、按要求设计软件,名义上是考核应聘者,

5、实质上是窃取劳动成果。建议求职者在应聘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能会被公司占用时,事先讲明版权归属问题。 另一种榨取劳动成果的方式是通过试用期实现的。一是只试用不转正,具体表现为一些单位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鱿鱼”, 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因为试用期工资较低。这种情况的特点是,职位技术要求很低。二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关于试用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短于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短于2年的,试用期不超过60天。并

6、且在试用前必须签订协议。6、以招聘之名施压内部在本企业内部搭建招聘台位,并在工作时间进行大规模招聘,企业的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向在职人员施加压力,向其显示竞争者的存在,刺激在职人员消除怨言,老老实实地继续工作。7、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 总有人向往省力而有赚钱的行当,而这行,只在骗子公司存在。没有学历本领要求,只需陪人聊聊天、喝喝饮料就可以月进万元,如此诱惑力极高的招聘广告经常出现在网络、报纸的角落或者街头巷尾的墙壁、电线竿上。而这些所谓的“公关”公司甚至不惜重金租下高档写字楼作为办公接待场所,给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不错;再经过招聘者的三寸不烂之舌,向你表述公关行业的高尚和盛行,渐渐打消应聘者的疑虑。对这种骗术,动脑稍加思考就应有所怀疑。如果招聘者夸夸其谈,反复强调招聘职位轻松便能拿高薪,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及其它非法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