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31330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目山生物地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摘要:在2010年浙江野外实习中,我们通过对植被现状的野外考察,加深了对群落和植被的理论认识,掌握了群落调查的方法,并调查了解了植被分布影响的主要因素,深入理解了地形、地貌与植物分布的关系,土壤与植被分布的关系,气候与植物分布的关系和人类活动与植物分布的关系。关键词: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典型植物一、西天目山概况天目山为浙江省第一名山, 以“天目灵山”佛教圣地著称, 并以茂密华盖的森林而驰名; 是现代风景旅游名胜区, 更是国家级和国际“MAB”自然保护区。天目山位于抗州市西北94km , 地处东经1192411 1192711, 北纬301830 302137, 属浙江省

2、临安县管辖。天目山由东、西天目两部分组成, 两主峰相距8165 km。山顶各有一池, 形似双目, 故名。天目山古称“浮玉”。天目山名始于汉代, 距今已1500 余年。该山地处浙皖两省交界处, 为浙江西北部之最大山脉。脉向自西南东北。南起安徽省绩溪, 入浙后向东北延伸, 经临安、安吉至德清境内, 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 m ) 是位于山脉部, 系长江与钱塘江分水岭。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呈梯级下降, 消失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东天目山的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 西天目山的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划定于西天目山双清溪峡谷一带。占地面积1050 公顷, 为一坐北朝南的“中山峡谷区”, 相对高度

3、1200 m。(自350 m 1506 m ) , 山势陡峻、悬崖绝壁、沟谷错落、溪水清彻。 天目山植被天目山区域地质位于扬子准台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是我国地质最古老的地区之一。于古生代下志留纪前加里东运动后上升为陆。之后燕山期酸性和中酸性岩浆广泛喷发, 组成了天目山系主体。地层以火山岩为主, 约占保护区90%。全部由侏罗纪中统黄光组组成; 沉积岩只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和西南部边缘, 由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和西阳山组, 奥陶系下统印渚埠组等组成。天目山区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是, 由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山区北缘、北亚热带南缘, 故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若干特征。加之海洋暖湿气候的

4、影响, 季风强烈, 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光照适宜, 是森林和农业的适宜发展区。天目山天然林是我国北亚热带气候和土壤条件下自然发育起来的“气候顶级群落”。有典型的森林群落外貌、较完整的结构和层片, 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和植被的若干植被演替系列。森林总覆盖率为94% (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718 种。蕨类植物151 种、苔鲜291 种其中包含珍稀濒危植物35 种, 模式标本植物83 种, 兽类74 种、鸟类148 种、两栖类20 种、爬虫类44 种、珍稀动物37 种、昆虫1853 种、鱼类55 种、模式标本动物181 种以及大型真菌类、地衣类等。高等植物的科占全省总科数的83.12%

5、、珍稀动植物占全省的60%、木本植物占全省的39.14%。可以看出, 西天目山天然林来自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古代、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虽然受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长期地蚕食和索取,可以说是遍体鳞伤。但是, 森林群落的基本性质及演替主流没变。西天目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植物宝库”。二、天目山植被情况天目山独特而多变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主要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中谷地,地势较平缓地带,包括从象鼻山到七里亭。除山脊外,土层较厚。土壤主要为红壤和红黄壤过渡类型,土壤表层厚,土层深,褐色至棕黄色, PH值5.5左右。死地核物盖度为90,厚度5厘米左右。属于地带

6、性植被,星散分布,如苦槠、华东楠、柳杉、青冈、紫楠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600800米之间,在天目山森林植被中占优势。包括七里亭、大树王附近、四面峰等地区。该地区地势陡峭险峻,沟谷纵横,悬崖峭壁极多,坡度都在40度以上。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厚薄不均,多为坡积土,较肥沃。死地被物盖度约85。在这一地带长叶石砾、华东楠减少,典型植物有小叶青冈、蓝果树、野漆、交让木、大叶青冈、老鼠屎等。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带,包括老殿横伸至东、西茅蓬直至廷伸仙人顶。这些地带地势较平缓,坡度在20度以下,最大坡度28度。基岩一般为靠细斑岩,山地黄棕壤和次生黄壤,PH值一般45之间。死地被

7、物盖度一般在80左右,厚度约3厘米。土壤表层中等厚度,棕褐色,下层以黄壤、黄棕壤为主。林内阴湿,沟里露岩较多。是天目山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植被,如白栎,毛栗等。针叶林,针叶林是天目山森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落叶的,也有常绿的,如柳杉,金钱松,马尾松等。毛竹林,多为人工林,分布很广,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被当地人普遍种植,因此多分布于山脚一带。天目山典型植物介绍1、银杏天目山银杏分布广泛。野生状态的银杏仅见于浙江西天目山,约居北纬3020,东经11925,散见于海拔300-1 100米的阔叶林内和山谷中。 野生关态的银杏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水热条件比交优越。年平均温1 5,极端最低温可达

8、-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雾日可在248天。土壤为黄或黄棕壤,pH值5-6。伴生植物主要柳杉、金钱松、榧树、杉木、蓝果树、枫香、天目木姜子、香果树、响叶杨、交让木、毛竹等。角杏寿命长,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动展叶,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西天目山最出名的古银杏树莫过于“五代同堂”。五代同堂研究银杏“5 代同堂”问题非常重要, 涉及对若干特大银杏树株龄和生长发育过程的判断, 涉及某银杏树长寿和得以延伸生命的生物学基础。表明, 其为抵御不

9、利环境或当生命进入极限年龄时可暴发的一种继续维持生命系统的生长繁殖功能。该功能在高等植物中是不多见的。顺便指出:“五代同堂”现象实际是一种自然的, 无性系多代连续繁衍现象。准确地讲,“五代同堂”及其所产生的植株应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植物”或“多代同株群树”。据观察“多代同株银杏”的发育和形成有得于良好的古森林气候环境。在旷地上栽培的银杏树很难实现这种生长发育的机会。最典型的“多代同株银杏”, 其树干最终为一巨大中空的和由几株到十几株茎干按园周排列, 共同组合而成的复合树干群个体。当“多代同株”个体整株进入濒死木阶段时, 按圆周排列的树干群将局部断裂直到全部断裂。全部断裂时, 最终变成一个巨大

10、的桩兜盆景样物。壮观异常, 凤毛麟角。毛竹毛竹是天目山地区比较典型的经济作物,但是保持水土的最好方法还是保持阔叶树,灌木,乔木等都有的生态环境。毛竹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毛竹每年的生长又会对土壤的肥力进行很大的消耗,3-4年后土壤就会贫瘠。天然林中人工种植的毛竹马尾松在实习中,我们看到的马尾松林大多为次生林,马尾松对于改造山体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马尾松不像竹子进行无性繁殖,而是靠种子实现繁殖的,马尾松的种子适应能力非常强,抗旱能力显著,在一片裸地上首先生长的是马尾松,马尾松的生长给环境创造了条件,阔叶树进入,马尾松是阳生树种,所以长得非常高大,马尾松的年龄非常好分辨,一年长一个分枝,马

11、尾松是亚热带地区,最常见,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的树种。金钱松金钱松为落叶高大乔木,高达4060米,胸径达1.5米,树冠塔形,树干端直,树皮灰褐色或灰色,裂成不规则鳞状块片,大枝不规则轮生,枝有长枝与距状短枝之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天然分布。生长于海拔1000米左右,温暖多雨、土层深厚肥沃的山谷坡地。六、关于西天目山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1986年,西天目山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1050公顷。1994年,经林业部同意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4284公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接纳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员。西天目山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为国家教学科研重要基地,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但是在野外实习时我们不是会看到人们因为旅游开发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上图就是为开发而破坏自然植被的一幕。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土体较疏松,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一旦发生高强度暴雨,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地表土壤很快就会被侵蚀搬移,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在旅游与开发的同时应当积极做好保护自然植被,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附:由于上传限制,文中图片均已删,谅解!生物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