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3060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个体心理与发展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二、考核要求1识记:(1)心理发展的含义;(2)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2理解:(I)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含义;(4)少年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见本考试大纲本章的补充说明);(5)成熟

2、势力说、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6)图式、同化、顺应的概念;(7)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概念;(8)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9)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3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知识点讲解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

3、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

4、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4个别差异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

5、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能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终止的,它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ll、12岁到l4、l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6、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问的交往和认可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互相矛盾的行为。青年初期:l4、15岁到l7、l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

7、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一)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有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

8、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在成熟论看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如动作的发展就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到细这样的发展规律。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二)行为主义观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信条,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

9、时不时发放出来的行为。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着其后发生,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未经强化的行为,很快就会消退。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

10、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更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从总体上看,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所侧重,但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

11、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1、12岁开始)。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四)相互作用论作为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

12、的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验。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平衡化。皮亚杰认为

13、,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图式。图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认知水平的高低。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网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同化与顺应既相对立,又彼此联系。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图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

14、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纵观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发展观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否认另一方面的作用使它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但该理论同时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

15、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因此,一生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毕生发展观以一种更全面的眼光来审视发展,它认为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有三类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年龄阶段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性上的成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的影响,包括接受教育的年龄、职业事件等;历史阶段的影响是指与历史

16、时期有关的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战争、经济状况等;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是指对某些特定个体发生作用的乍物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离异、职业变化等。这三类影响系统共同决定乐个体一生发展的性质、规律和个体问的差异。借助于毕生发展观,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为中老年人调整心态、终身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二)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kdJ:为生命周期。埃里克森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问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