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301470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对话中的思维火花.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对话中见思维火花 一个案例的反思 -骆弟财关键词:案例 课堂对话 创造思维摘要:我曾经听过一堂课,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来得及展现,却被老师无情的剥夺了。这个案例后,我常想教学是个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的某些想法往往是课堂的亮点,思维的火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激起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激发更多的思维“对话”,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只有在多渠道的、有效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自主、解惑、明智。我曾经听过一堂课(12册,比和比例)。某老师讲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个车间,如果

2、甲车间增加40人,则甲、乙两个车间的人数的比是2:1;如果乙车间增加20人,则乙车间与甲车间的人数的比是5:6。甲、乙两个车间原来各有多少人?学生们看题后陷入沉思,感到为难。有的学生若有所悟,口中喃喃说着:“怎么两个单位1的量都有变化呢?”终于有学生说列方程能解答。老师鼓励着说:“动脑筋的,这道题就是要列方程才能解答。”于是学生们又讨论着列方程。终于,很多小手举起来了。老师请一同学回答。生答:“设甲车间原来有X人,列方程:(X+40)1/2=5/6X,解得X=120,于是(120+40)1/2=80是乙车间的人数。同学们听后都鼓掌夸自己也算对了。这时,有一个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没列方程也

3、得到了120与80。”老师鼓励这个同学站起来说。这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解法:204=80(人),206=120(人)。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笑起来了,都说他是在凑数,是凑的。老师的热切期望被泼了一盆冷水,也面带愠色地说:“坐下,以后多动脑筋,不要去凑数。”这个同学在老师的责备声中默默地坐下了。下课后,我走到这个同学跟前,询问他的解法。他胆怯地说:“我是从两个比入手思考的。第一次甲车间增加40人,正好是第二次乙车间增加的20人的2倍。第二次机车间和乙车间的人数比是6:5,假如第二次乙车间增加的是一份,原来甲、乙两个车间的人数的比就是6:4。第一次甲增加40人,就应该是2份,增加后甲、乙的比就是8:4=

4、2:1,说明甲、乙两个车间原来人数的比就是6:4,每份就是20人,因此就有204=80,206=120。我听了这个同学的想法,震惊了。多好的直观想法啊!多么独到而简捷的解法啊!可是,这种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还没来得及展现,却被老师无情的剥夺了。这个案例后,我常想,老师或许也没有想到这种解法吧,或许是怕这个同学的“对话”耽误上课的时间吧。但,这却浪费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失去了一次倾听、对话的机会啊!也常想,传统教育不知扼杀多少少年儿童创造性思维。教学是个交往的过程,是个活动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其间学生表现出来的很多新的想法

5、,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而这些想法往往是课堂的亮点,思维的火花。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激起思维碰撞,达到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对话所蕴涵的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师生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对话的课堂,学习生活是双向的,而不是权威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自由的、开放的。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是进行对话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这种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慢慢地学生不再胆怯,对话交流畅通了,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学生的生命力得以凸显,课堂就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6、和灵气。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下,提倡同学们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提倡一问一答的对话。那样,虽然能按老师的设想,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时还使课堂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学生的思路并无敞开,并没有自主理解。老师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就得在课堂教学中,善待来自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使其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课堂上,对话出现了“异议”,这正是同学们自主思维的表现。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老师绝不能一笔带过,或轻易定论,更不能武断地否定。而应该给学生解释、争辩的机会,让学生把异议的原因说一说。总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主权,给他们信任、尊重。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更多的思维“对话”,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也只有在多渠道的、有效的“对话”中,学生才能真正自主、解惑、明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