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140491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课、结课、问题类型.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导课方法导课方法的常见形式: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节课的导课方法对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却有其常见的形式。1、谈话导入谈话导课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语言特点,用充满激情或富有启发性的一段评议或一种问题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情感,启发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心理状态。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可编拟导言导入新课:“一本日历,过了一天撕下一页,一天也就是一日。(板书:日)如果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少时间?(生答后,板书:月)一本日历,到撕下最后一页,要经过多少时间?(生答后,板书:年)”谈话结束后,揭示课题,点明学习内

2、容,进入新课的学习。2、事例导入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或故事)唤起学生注意,然后在事例中设疑引入。如教学第十一册98页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待学生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列出30(30103015)后,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可这样导入下一部分内容。“昨天有一位同学拿着这道题去考老师,可是他把这道题中的30千米这个条件去掉了,但老师很快地把题解答了,结果完全相符。里面有什么决窍呢?”学生互相猜测着,想知道其中的奥秘。3、改错导入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某部分易忽略的知识,故意设置不符合实际的答案加深学生印象。在教学小数四舍五入时,有位教师

3、是这样导入的:“有一位同学在解“一位同学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是0.92元,付菜款多少钱?”解题时,得出的答案是45.264元,被老师打错了,请同学们看看错在哪儿?4、疑问导入直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然后产生疑问,此时可适时抓着契机导入。如教学分数意义时,可让学生吃苹果“4个同学吃3个苹果,每人得几个?”学生嘀咕着一个也得不到,有的说拿刀来划:怎样吃呢?本节课我们利用数学知识分数来解决。5、提示主题型导入直接点题,直接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简便运算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已学了整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现在我们来学习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看看它与整数乘法中的简便

4、运算是否相同。6、探究导入这种方法在已学过知识的基础上从另一角度进行探究,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如学习反比例关系时,可这样导入:正比例关系中,相关联的量是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但比值不变。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一个扩大另一个缩小(或一个缩小另一个扩大)又会是什么情况呢?这样,学生会沿着这条设定的思维路线走下去。7、类推联系导入是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导课,在求梯形面积时,可这样导:同学们学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你能利用类似的方法把梯形面积推导出来吗?这样,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8、直观型导入式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教学,如只凭语言的叙述,往往难以

5、收到良好的效果。人的认识过程是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如运用直观的教具、学具、实物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比单纯的评议叙述更有说服力和真切形象感。正如俗语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所以,给学生提供十分丰富的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直观鲜明地提示客观事物的联系,能使知识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因此,运用直观型导课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新课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一课,如果只要求学生记住公式去应用去计算,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只按课本上的图形、文字来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也缺乏动感和形象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建

6、立在圆面积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导课设计首先要进行已知圆半径、直径、周长求圆面积,已知长方体底面积和高求长方体体积以及长方体体积另一种表示形式(底面积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再用直观的圆柱体教具,按照课本方法去操作、演示、讲解,从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二、结课方法1、总结归纳式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繁简得当,目的明确,且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而绝不是依教学的时间顺序,简单地

7、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就能完成的,它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知识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这种方式的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型或某一单元教学的最后一次新授课。一般有讲解、列表、图示等方法。例1:“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课的结尾教师总结: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要认真审题,一般应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二要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选择合理,巧妙的计算方法,使计算简便;三要认真验算,以确保计算的准确。例1是在大量的基本训练,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训练,改错、简算等训练后进行的全课教学内容的结束。简短的百余字,精

8、僻概述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条理清楚,概括性强。2、回顾法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回顾的方法。例2:分数工程问题小结(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2)所学新知识“新”在哪里?(3)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的?(4)根据是什么?(5)它与整数工程问题有什么异同?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回答使学生掌握了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理清了关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消化,增加了记忆。回顾法不但使学生澄清了模糊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过程深到再现,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比较式识记法将本节课讲授的不同概念或新知识与具有可比性的旧知识采用叙述,列

9、表等方法加以对比。以此帮助学生加速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思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3:在教学比例小结时,与比的知识比较 举例 区别比 5:6 有两项,表示两数相除比例 5:6=20:24 有四项,表示两个比相等通过比较,使学生懂得两种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练习巩固法此法通常是针对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易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练习题,在课堂结尾时,用几分钟通过提问,板演讨论或小测验手段实施,从而完善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例4:“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结尾设计这样问题:(1)当长方体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长方体的上面是

10、什么形状?底面呢?如果前后两面都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的哪些棱长度相等?(2)正方体的12条棱长都相等,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怎样?为什么? (3)把长方体展开,这个展开图哪些面之间面积完全相等的?5、悬念式结尾是指教师在讲完当节内容后创设悬念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为下节课作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5:“分数的认识”结尾比较一下“一米的和3米的匕一哪个长?”用什么方法最快呢?课后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学习兴趣空间高涨。6、口诀结尾法把重点教学内容精心编制成诗歌或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的小结方法,此法能牢固记忆,迅速掌握知识很受学生欢迎。例6:“正方体的认识”结尾教师进行小结:正方

11、体特征要记清,六面八点十二条棱,所有棱长都相等,所有面积都相同。7、活动式结尾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以巩固,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行为,如趣味游戏,知识竞赛,小组讨论等,但要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形式力求新颖,突出知识重点,强化知识主线,加强知识理解与记忆,但不可为活动而活动,偏离知识主线,在低年级中应用较多。三、问题类型1.识记性问题课堂教学中常设置识记性问题,此类问题中学生需凭对知识点的记忆来回答问题。例如“什么是频率?”“什么是正比例函数?”这类问题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通过回忆、复述以及再认可以回答此

12、类问题。2.理解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比识记性问题层次较高,此类问题中,学生需要使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数这个概念较好,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这个概念较好?”在对概念的比较与鉴别中,学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性问题既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依据,又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解释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例如在学习了零指数之后,让学生思考“指数为零时,底数有什么限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限制?”找到问题的解答根源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掌握知识。3.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尤为常见,在此类问题中学生需要分析已知信息、辨别所需概念、抽象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更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例如“利用相似的知识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探究弹簧长度与重物质量的关系”等等。探究性问题特别适用于学生的操作实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很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