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古诗两首1.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10947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 古诗两首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3 古诗两首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3 古诗两首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33 古诗两首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33 古诗两首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3 古诗两首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 古诗两首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的第一首。当时,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

2、理。学情分析之前,孩子们学过一首关于庐山的诗,即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诗同为写庐山的名篇,但风格却迥然不同。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让人热血沸腾;苏轼的诗,境界开阔,借物喻理,令人掩卷沉思。孩子们对庐山是陌生的,借由文字去想象庐山的瑰丽雄伟,是有难度的,再加上题西林壁是一首借物喻理的诗,意在言外,孩子们理解起来很抽象。如何让孩子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联系生活,从具体到抽象,理解诗的言外之意,感受苏轼作为文化艺术上的全才、天才,作为全民偶像的魅力,借由本诗激发学生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文化巨人的兴趣,当是本课教学的意义所在。鉴于上述分析,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3、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借助课文插图、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想象庐山的雄伟瑰丽。2. 弄清作者观察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的言外之意: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3.初步学习赏析,感受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风格上的差异,感受苏轼作为文化艺术的全才、天才,作为全民偶像的魅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意,想象庐山的雄伟瑰丽。突破方法:图文结合,反复朗读,引导想象,理解诗意。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的言外之意,感受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风格上的差异,感受苏轼作为文化

4、艺术的全才、天才,作为全民偶像的魅力。突破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的言外之意。对比朗读,感受苏轼与李白风格上的差异,补充资料,感受诗人的魅力。教学准备 教师:朗诵配乐、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课件等。学生:上网搜集关于庐山的图片、文字介绍、古诗等,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趣事。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 、解题(2)1.出示关键词“天才”“全才”“全民偶像”“真诚”“青云直上”“几起几落”“东坡肉”,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猜出人物名字。2.出示图片,简要介绍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他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

5、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但他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凭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3. 引入、板书课题。咱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题西林壁就出自于这位伟大天才的笔下。4. 解诗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崇拜、喜爱之情,迅速引入课题,理解题目意思。)二、检查、汇报独学成果(6)1.指名汇报独学成果。(1)朗读古诗。(相机正音)(2)诗歌创作背景。(3)整体感知。(相机板书:所见、所感)(4)释词。2.质疑解疑。学生导学案上的问

6、题梳理如下:(1)“题”是什么意思?(2)作者写的是庐山,为什么题目却跟庐山没有关系?(3)庐山到底有多少种形态?(4)这首诗蕴含着什么哲理?(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起点,在朗读、质疑上进行初步指导,整体感知古诗。)三、合作探究(15)1.认真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先自己读文思考,再进行组内交流,写下本组的理解。)2.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在生活,还有哪些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不一样?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设计意图:明诗意,悟诗情,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四、交流展示(10)小组汇报、展示,其它小组进行质疑、补充,师相机进行点拨。(设计意图:在小

7、组展示、汇报中,进一步深化对诗的理解,补充图片、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才能真正认清事物。)五、总结拓展(6)1.全班配乐朗读古诗。2.对比朗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同样是写庐山,李白和苏轼的诗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可以从描写的对象、庐山给人的感觉、两个诗人的写法等方面去思考。)3.总结。(设计意图:对比朗读,初步学习赏析,感受两首诗不同的风格,感知苏轼另辟蹊径,自成一派的言理诗风。)六、作业布置(1)1.背诵、默写古诗。2.搜集苏轼的其它诗词及趣事,在班级内开展主题诗词会“人见人爱苏东坡”。(设计意图:引向课外,丰富积累,从不同角度感受苏轼的魅力。)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 第一、 二句 所见各不相同 借物喻理 ( 横、侧、远、近、高、低 ) 诗中有理 第三、四句 所感 身在其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