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05195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最新】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侍弄(s) 讷讷(n) 脚踝(hui)B拆散(chi) 熬过(o) 并蒂(t)C攲斜(q) 菡萏(dn) 步履(l)D分歧(q) 徘徊(pi) 搁下(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卖弄 澄清 凄冷 呼朋引伴B干涩 贮蓄 哄托 一年之计C倾诉 蓑衣 郎润 花枝召展D骄媚 诱惑 悠远 迫不急待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玉龙雪山扑朔迷离的天气,登山队员们进退两难。B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是我

2、国各地园林的标本。C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D张璐同学在“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5、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比喻)B为什么我的

3、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设问)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排比)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的山水风光,_的特色风物,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醇厚浓郁多彩和谐旖旎ABCD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树木丛生,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王湾次北固山下)(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王湾次北固山下)(4)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

4、龙标遥有此寄全诗。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_(2)太丘舍去 去:_(3)尊君在不 不:_(4)相委而去 委:_(5)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_2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5、门不顾。3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4“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三、现代文阅读。(30分)1、自行车之歌苏童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

6、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

7、气息。 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

8、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

9、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1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2文章第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

10、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3如何理解第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文末用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1(1)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2)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3)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4)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2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

11、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3这是一个转折句。表而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4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

12、旨的思考。2、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

13、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

14、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