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案.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989568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仲列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仲列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列传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管仲列传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自主学习】 模块一、情境引读 (一) 文学常识 管仲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管仲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

2、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典故】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典故】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

3、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注解】桓公伐蔡 史记齐太公世家:少姬(即蔡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注解】桓公伐燕史记 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

4、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 (二)基础知识 (1)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不以为言 以为 :古义 今义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 :古义 今义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古义 今义 (2)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富国强兵 管仲既任政相齐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贵轻重 ,慎权衡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分财利多自与。

5、不以(之)为言。 岂管仲之谓乎? (4)翻译下列句子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模块二、整体感知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联系历史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文中的故事) 纠白争王,各为其主 管鲍之交 管仲相齐,一匡天下 模块三、重点研讨 (一) 管仲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鲍叔牙的深挚友情,请问哪一段落记叙了这一感情,你能通过朗读的方式再现“管鲍深情”吗?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模块四、拓展阅读 (一)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

6、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读完李晚芳的读史管见,再结合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二)小组讨论,拟一副对联评价管仲。 管仲列传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司马迁为管仲列传的目的及课文所蕴藏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7、:朗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教学工具:电脑 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引: 在滚滚滔滔的历史长河里,许多英雄人物就像那洁白的浪花一样,虽然转瞬即逝,但他们盛开过;更像那斜挂青山之上的一抹夕阳,虽然停留得短暂,但他们灿烂过。是非功过且留给后人评说,因为他们毕竟精彩了自己的人生,精彩了那段历史。请学生讲述“管鲍之交”的故事二、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朗读 ) 三、结合课前学案,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次质疑、释疑。(讲解法) 词类活用 1.富国强兵 使动 : 使富 使强 2.管仲既任政相齐: 名作动 做宰相 3.管仲因而信之 :使动 使守信用 4.然孔子小之

8、:意动 以为小,轻视 5.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 意动 以为羞 耻 意动 以为耻 6.贵轻重 : 以为贵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倒装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难句翻译指点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9、。 2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四、品味佳段(朗读) 1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

10、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

11、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五、思考、拓展(讨论法) 1、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 1)朋友知己之情。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2)君臣知遇之恩。 管仲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 (成语) 过渡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仅对知

12、音同怀而心生崇敬,也深切感受到知音难觅。当我们深深陶醉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时,我们也听到了孟浩然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听到了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读管仲列传从中你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司马迁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鲍叔与管仲能知能用,以此礼赞友朋相知的知己之情。 无人知己的寂寞,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个人感喟,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3、本文所在章节主题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学完课文你心目中的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他能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作业)管仲的为人: 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本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死节愚忠?)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对联一副: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六、熟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