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692873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防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玉米病虫害防治我国玉米病害约有40余种,为害严重的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病毒病(粗缩病、矮花叶病、条纹矮缩病)等,其次有纹枯病、褐斑病、锈病、青枯病、干腐病、炭疽病、圆斑病、玉米疯顶病、苗枯病、灰斑病、根腐病、弯孢菌叶斑病、细菌性茎腐病、玉米顶腐病等;玉米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耕葵粉蚧、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以及黏虫、玉米蚜、亚洲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玉米旋心虫、黄腹灯蛾、红缘灯蛾、白星花金龟 、大青叶蝉、.朱砂叶螨、截形叶螨、斜纹夜蛾、盲蝽等数十种。主要讨论:病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粗缩病、苗枯病;虫害蓟马、棉铃虫、.桃蛀螟、一、玉米丝黑穗病玉米

2、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黍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 担子菌亚门病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即

3、冬孢子所替代,冬孢子堆外有一层薄膜包围,膜破后散出冬孢子,残留花序的维管束组织,呈褐色乱发状。病原 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菌属。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为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 传播途径: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 年。冬孢子在玉

4、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尤其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 叶期也发生侵染。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发病条件 (一)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

5、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二) 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据报道,如果以病株率来反映菌量,那么土壤中含菌量每年可大约增长10 倍。(三) 使用未腐熟的厩肥。据试验,施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而沟施带菌牛粪的田块发病率高达17.4%23%,铺施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10.6%11.1%。(四) 种子带菌未经消毒、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都会使土壤中菌量增加,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五) 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湿度条件下发

6、病率最高。另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1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防治方法: (一)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抗病的杂交种有丹玉13、掖单14、豫玉28等。(二) 播前种子处理用药剂处理种子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粪肥带菌。玉米在苗期,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在生产上推广使用以下几种药剂进行

7、种子处理:1 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重量0.2%0.3%的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20%萎锈灵1kg,加水5kg,拌玉米种75kg,闷4h(小时)效果也很好。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0.7%用量拌种,或甲基托布津50%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5%0.7%用量拌种。3。选用包衣种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 拨除病株 (四) 加强耕作栽培措施1 合理轮作 与高粱、谷子、大豆、甘薯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 调整播期以及提高播种质量 播期适宜并且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薄适宜。3 拔除病株 苗期和生长期症状明显时或生长后期病穗未开裂散出黑粉(冬孢子)之前,及时割除发病

8、株并携出田外深埋。4 施用净肥减少菌量 禁止用带病秸秆等喂牲畜和作积肥。肥料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减少土壤病菌来源。另外,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同时秋季进行深翻土地,减少病菌来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二、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

9、串小瘤。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Corda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为害症状:瘤黑粉病的主要诊断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近球形、椭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以上。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玉米瘤黑粉病的肿瘤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内含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肿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后,冬孢子分散传播。果穗上籽粒形成肿瘤,也可在穗顶形成肿瘤,形体较大,突破苞

10、叶而外露,此时仍能结出部分籽粒,但也有的全穗受害,变成为一个大肿瘤。传播途径: 黑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菌源,混杂在未腐熟堆肥中的冬孢子和种子表面污染的冬孢子,也可以越冬传病。越冬后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萌发产生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产生双核侵染菌丝,从玉米幼嫩组织直接侵入,或者从伤口侵入。越冬菌源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以起作用。生长早期形成的肿瘤,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可以再侵染,从而成为后期发病的菌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担孢子可随气流和雨水分散传播,也可以被昆虫携带而传播。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在玉米体内虽能扩

11、展,但通常扩展距离不远,在苗期能引起相邻几节的节间和叶片发病。发病条件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为510,最高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孢子不易萌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

12、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种、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品种和马齿型玉米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种发病轻。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有很多生理小种其致病性不同。防治方法防治瘤黑粉病应以种植抗病、轻病杂交种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减少菌源的栽培措施,坚持早期摘除病瘤。(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尚无免疫品种,但自交系和杂交种之间抗

13、病性有明显差异。当前生产上较抗病的杂交种有掖单2号、掖单4号、中单2号、农大108、吉单342、沈单10号、郑单958、鲁玉16、掖单22、聊931、豫玉23、蠡玉6号、海禾1号等。(2)农业防治病田实行23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防止病原菌冬孢子随粪肥传病。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缺乏磷、钾肥的土壤应及时补充,适当施用含锌、含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防止干旱。加强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减少虫伤口;在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尽早摘除病瘤并深埋销毁。摘瘤应定期、持续进行,长期坚持,力求彻底。(3)药

14、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分主要措施):药剂防治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的菌源之一。对带菌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例如,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的药量拌种;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用10克药,对少量水成糊状,拌玉米种子33.5千克等。采用种衣剂包衣。三、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一、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

15、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二、病原该病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病毒只能靠昆虫传播,主要是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潜育期1520

16、天。还可侵染小麦(引起兰矮病)、燕麦、谷子、高粱、稗草等。三、传播途径我国北方,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它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梁、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四、发生特点:1、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2、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春播重于套作,套作重于直播,在我市,夏直播玉米即可躲过为害,发生极轻。3、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多,发病重。靠近道路、沟渠、河边、果园等杂草丛生的玉米发生重。4、由田外向田内依次传播,故发病由田边地头向地内逐渐减轻。草荒的玉米田,田内外往往发病程度差异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