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在采访.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6690280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生命在采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生命在采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生命在采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用生命在采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用生命在采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生命在采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生命在采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新闻人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研究追记安徽赴疆采访因公殉职记者陈巍、周全报5月17日,安徽日报摄影记者陈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摄像记者周全报参加安徽主流媒体赴疆新闻采访团,在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不幸遭遇交通事故,为他们所挚爱的新闻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 用生命完成的采访17日下午4点58分,两个年轻的生命定格在新闻采访的路上。当时,陈巍一直在拍照,最后一刻,他按下了快门,那一瞬间,画面全是黑的。“其他人怎么样?摄像机还好吗?一开始周全报还有意识,在车上,我断断续续地听清了他问的这两句话。”记者奚源泪流满面地说。这是一次用生命完成的采访。5月10日,陈巍、周全报参加安徽省主流媒体赴疆新闻采访

2、团,前往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执行安徽省援疆建设采访任务。16日下午4点多,经过10个多小时、400多公里跋涉,采访团一行抵达平均海拔4500米的小镇赛图拉。为了取得最好的拍摄效果,周全报扛着沉重的摄像机,手脚并用爬上了车顶,俯拍一幢幢整齐的牧民安居房。陈巍端着照相机,在建设工地上搜索画面。当晚,采访团一行就在牧民家中住宿。陈巍的微博,自5月11日起共发了9条。他在15日的微博中笑言“三天没洗澡了”。最后一条微博,发于17日7点59分。他每天都惦记着家里怀孕4个月的妻子。17日早晨,浑身疲惫的周全报对同事说,他高原反应有些严重,头疼得很厉害。奚源劝他:“你今天就不要干活了,好好休息吧。”他没有答

3、应,吃力地扛上摄像机,跟着采访团出发了。17日中午,周全报和妻子通了最后一次电话,他说:“头很疼,就不多说了”。此前,他收到妻子发来的手机视频,刚出生6个月的宝宝笑得很甜。二、 聚焦第一现场新疆采访期间,陈巍和周全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记录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新闻现场,发回大漠找水记、美丽的高原边境小镇等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17日早晨,浑身疲惫的周全报对同事说,他高原反应有些严重,头疼得很厉害。奚源劝他:“你今天就不要干活了,好好休息吧。”他没有答应,吃力地扛上摄像机,跟着采访团出发了。17日中午,周全报和妻子通了最后一次电话,他说:“头很疼,就不多说了”。此前,他

4、收到妻子发来的手机视频,刚出生6个月的宝宝笑得很甜。沙丘上,耐心等待着拍摄时机。“摄像机就是我们手中的枪,和当兵的战士一样,再苦再累,都不能轻易地丢下。”这是周全报生前说的话。这次援疆采访出发前,同事们建议他丢掉笨重的大摄像机,带上轻便的小型摄像机。他婉拒了同事的好意,不仅扛着十来公斤的大摄像机,还拎上五六公斤的专业三脚架。“这样拍下来,画面才有保证。”记者张笑峰与周全报合作多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3年在霍邱县夜查假冒农资的采访经历。午夜时分,周全报不顾自身安危,背上机器,和几名执法人员一起翻过高墙潜入大院,在恶犬环伺、不法分子虎视眈眈下,拍下大量造假现场的音像资料。现场是距离真相最近的地

5、方。他们像勇猛的战士,向着新闻一线冲锋。三、把新闻当成一种信仰2007年7月,安徽省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陈巍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王家坝闸到蒙洼蓄洪区,处处留下了他跃动的身影。有时又饿又累,他就和抗洪官兵一样,在泥水中和衣而卧陈巍始终牢记职责,不畏艰辛,坚持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和普通群众,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新闻是一项崇高事业,当他们将生命融入这项事业,新闻就成为一种信仰。日前,安徽省委宣传部等决定,追授陈巍、周全报同志“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新闻战线开展向陈巍、周全报同志学习活动。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更多地体现在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对工作

6、纪律的遵循上。这就是:始终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社会实践,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坚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世界性通讯社发展的客观规律;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四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者手中权力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这些权力被滥用将会导致的后果。新华社的职业道德规范及其相关的制度和纪律都是血和泪的总结,是用沉痛教训换来的,每个新华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作为新闻人,工作不找借口,是必须学会和具备的。没有借口

7、其实是强调一种责任,一种职业精神,现在就去做,不要寻找借口,对待工作,对待家庭、对待朋友、对待社会、对待环境等等亦是如此。工作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一种对工作的真爱。工作需要热情和行动,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奋,工作需要一种积极主动、自动自发的精神。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我们才可能获得工作所给予的更多的奖赏。五、如何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关于如何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我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下四个字至关重要:首先是“勤”。对于记者来说,勤主要体现在:口勤多问、腿勤多跑、脑勤多想、手勤多写。“勤”是新闻真实的第一步。“

8、勤”是记者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也是记者形成敏锐新闻判断力的基础。记者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源于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判断与分析。对一些基本规律的忽视,有可能成为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致命盲区。新闻单位不是机关,记者不是机关干部。穆青同志在上海分社任社长时,就明确提出:记者没有八小时的内外之分,必须是全天候的思考和工作。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记者必须召之即来;同时,有无八小时以外的学习和思考,从记者的稿件中就可以明显看得出高下。因此,在做好份内工作之余,广泛关心和研究各种问题,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是记者所必备的职业素养。第二是“韧”。韧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勤奋,就是坚韧不

9、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和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既是个人内在的需要,也是职业的要求。从个人内在品质上说,持续的“勤”就要克服自身的惰性。记者到了一定的年纪,各种私事找上门来,牵扯精力特别多,能始终将注意力保持在工作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尤其让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是,勤奋不一定就顺利。比如自己认为很好的一个选题,没有受到肯定;一篇很用心的稿件发出去了,没有得到一点回应;或者一些观点引起争议甚至被否定,等等。这里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只有经过了一定的努力,记者才会感到这样的困惑,这种所谓的“逆境”恰恰是记者的努力到了一个阶段的标志;另一方面,作为新手上路,一定还有自己所没有认识和掌

10、握的东西,每一个挫折和不如意,都是学习的机会,都是学习和了解他人想法,学习新角度、掌握新规律的机会,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就能“愈挫愈奋”。逆境本是人生的“常态”,忍耐种种不如意,继续努力,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成绩。“韧”还体现在对真实和真相的不懈追求上。另外,在具体采访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中,记者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阻挠和障碍,有时甚至会遭遇跟踪、恐吓和围攻。这种时候,往往最能考验我们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否坚定和坚韧。第三是“静”。“静”就是甘于寂寞,就是力戒浮躁,拒绝诱惑,就是内心守一不动。记者一入行,就面对“名”的诱惑,随后,会有“利”的诱惑,慢慢地还会有“位”的诱惑。记者出问

11、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诱惑而来。“静”,不是要求大家都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惑,不为额外的名利做不该做的事。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讲,“能够促使年轻记者早日成材的,除了战略眼光,最要紧的就是不分心。”“静”就是“不分心”,提高自己拒绝诱惑的内在定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第四是“公”。公者,众也,与私相对。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利于私,必不利于公,公与私不两胜,利与害不两能。”。“公”是一种操守、一种境界。首先要有“公心”,事前多考虑此事是否为公、是否奉公,是否损公肥私,或者损人利己。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心,而无或少私心和私虑。新华社的记者和编辑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无论是采访还是编辑,目的都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把视野放宽,眼界放广,我们就能从一己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参考文献:(1)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年 3-6(2)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事业 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1991年(3)中国的现代化与城市知识分子高瑞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