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689633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让学生展现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观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一样) 3、

2、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索总写了什么?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游程。请问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是怎样详细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江水清亮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气概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3、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采纳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剧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采纳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产生内

4、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纳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终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索: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盛)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间或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地给人一种清幽、安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制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制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妙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训练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

5、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亟思奋勉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心情,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训练意义是不容无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跑、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倾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由于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爽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由于它不仅有特色鲜亮的景物,更有明朗潇洒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如同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淡忘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