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6579336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建筑知识汇总.docx(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建筑知识汇总作者:日期:梁架分件表示图梁架内部的联合点,称为结点。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边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从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取销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缝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好官式建筑往常做法。山西陵川礼义镇南祥瑞寺中殿(宋)殿内梁架结构、丁华抹颏栱,颏k,脸的最下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山西陵川礼义镇南祥瑞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

2、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朝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余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质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双侧的增强稳固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撤消了叉手。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7、合?(t),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结。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8、平梁,宋式建筑称呼,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9、

3、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山西万荣稷王庙正殿(宋金)驼峰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梁架表示图(唐)之半驼峰 0、四椽栿,宋称呼,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清称五架梁。11、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槫的构件。唐至元朝使用许多,明清时期已很少用。12、搭牵,又称剳牵,zh,长一椽的梁。明清称抱头梁。13、乳栿,长两椽的梁。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搁置的主结

4、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16、替木,起拉接作用的协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槫(檩)、枋之下,与檩、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添连结的强度,有防备檩、枋拔榫的作用,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建筑已不用。山西陵川礼义镇南祥瑞寺前殿(宋)柱头铺作17、撩檐枋,亦称橑檐枋,宋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余枋之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常见于北方之唐(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辽(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筑。18

5、、柱头枋,斗栱内泥道栱或慢栱承托的枋料,称呼柱头枋,最上的柱头枋,称为压槽枋。19、栱眼壁,两斗栱中泥道栱、慢栱之间的墙壁,即两攒斗栱间的墙壁。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栱眼壁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固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它常常是跟着梁或檩而设置。枋以其地点之不一样而名称不一样,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一般来说,枋都是沿面阔方向水平搁置,而梁是沿进深方向水平搁置。枋的断面多为矩形,而梁的断面为矩形或圆形。明清建筑构架分件1、脊檩、金檩和檐檩相当于宋式的脊槫、金槫和檐槫。、抱头梁、三架梁和五架梁相当于宋式的剳牵、平梁和四椽栿。斗栱,又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重点

6、性零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达到立柱。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前后左右挑出的弓形横木栱经多重交错组合而成,它可传达荷载,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均匀分派在这承托的构架上,以分别横梁和立柱连接的地方横梁所受的集中剪力,使梁木不易折损。每一组合称一攒。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修性,所以,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明后逐渐成为大型建筑物所不行缺乏的构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明显特色之一。斗栱按地点分为三类:宋式分柱头铺作(柱头之上的斗栱)、补间铺作(柱间额枋或普拍枋上的斗栱)和转角铺作(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清分别称柱头科、平身科、角科。宋式铺作造栱之制华栱断面有单材、足

7、材之分;其余各栱断面均为单材。重栱,在泥道栱、瓜子栱上叠慢栱;单栱,没用重叠慢栱。计心造,在跳头上有横栱;偷心造,跳头上没横栱;唐宋常用偷心,金元此后多用重栱计心。横栱:宋式斗拱构件横向(面阔方向)摆放的栱。按所处地点不一样,有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骑栿拱、骑昂拱、绞栿拱、绞昂拱等。1、飞子,又做飞椽,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2、椽子,chun,zi是屋面基层最基层构件,垂直安置在檩木之上。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檩上。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长度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栱侧视图(原图转自网络,红色标注原创)、撩檐枋,橑檐枋、也称挑檐枋,宋朝

8、斗栱外端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在令栱上的枋。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余枋之1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其下以小枋料或替木托之,此法常见于北方之唐、辽建筑。4、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栱上,位于撩檐枋和柱头枋之间,有连结开间内各攒斗栱的作用。宋用来表示斗栱出跳,清称拽枋,分里拽和外拽。5、柱头枋,斗栱隶属构件,用于泥道栱正上方,有连结开间内各攒斗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6、平棊枋,斗拱隶属构件,用于里跳最里侧令栱上的枋,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清称井口枋。、衬枋头,斗栱的隶属构件,位于耍头之上与耍头平行,外端不露面,只在里端出头,交外面的撩檐枋和里面的井口枋撑住,在耍头后尾露出,常刻麻叶头。清称撑头木。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栱透视图(原图转自网络,红色、黑色标注原创)、散斗,宋朝称呼,在各样横向栱(慢栱、泥道栱)的两头,张口一字形,承托上层栱或枋,方向与枋一致。清称三才升。、同心斗,位于横栱中心的斗,一字张口承托上层栱或枋,方向与枋一致。清称槽升子。10、令栱,最外(上)一跳华栱或昂之上的横栱。1、耍头,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栱订交而向外伸出,昂之上,切与昂平行大小邻近的直木;衬方头下所用出跳木材,多为蚂蚱头状。清式称蚂蚱头。耍头前后两头都露在外面,外端多作蚂蚱头状,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