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05017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III)题号一二三四总分(一)(二)(一)(二)(三)(四)得分11鱼我所欲也中,从反面讲道理的一句是 , ? , ?1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作者口气坚决,并坚信全民族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的诗句是: , 。1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所说的 , 。14马说一文中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15卖炭翁中表现人物扭曲复杂的内心的诗句是 , 。16李商隐无题一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诗句是 , 。(二)名著阅读(6分)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

2、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17这段文字选自我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本段讲述的故事是 。(3分)18“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痞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描写的人物是 ,写出两个与该人物相关的故事 、 。(3分)三、阅读(共37分) (一)车到山前没有路(10分)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

3、的办法。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

4、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 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巧借东风, 火烧赤壁。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 的准备。 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 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但是

5、,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19在本文中

6、,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20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21联系上下文,仿照第段的画线部分,在第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2分)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 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 的准备。22说说第段和第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3“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2分) (二)幸福的篮子(10分)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

7、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

8、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什么不多见?”“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什么?幸福篮子?”“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当然希望,可是

9、,我没有幸福”“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

10、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底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

11、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我谢了这位老太大,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24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2分)地点情节心情公园小路上散步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变得平静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25第段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缝”起来?“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2分)26文章第

12、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27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2分)。28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2分)(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欲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