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化3.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00997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城市化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节 城市化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节 城市化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节 城市化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城市化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城市化3.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湖北省巴东一中 刘德科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标准实行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爱家乡和爱故土做起,而乡土地理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研究、挖掘、开发乡土地理教材,无疑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在实施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城

2、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学内容,重点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对高中学生来讲,不能只谈问题,教师要结合乡土地理知识,拓展讲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本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教学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彭州市城市发展的实际,使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汇贯通的境界。对于整合后的教材资源,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从而乐于接纳,容易响应,可以真正体会到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容易在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形成学校、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的开放型学习方式,既拓

3、宽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二、学情分析通过城市基本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许多典型的案例就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生长在城区和郊区,家乡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历历在目,通过让他们分组搜集信息,可以培养他们的

4、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巩固所学知识。三、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3、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讨论分析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探讨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教学难点3、掌握如何通过城市的合理规划降低城市化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来源。2、掌握城市合理规划的规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学会归纳城市合理规划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3、通过对本地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地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从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一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联系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带

6、来的深刻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尊重民工、关爱民工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品德教育。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五、教学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2、让学生学会观察,将生活体验与地理基本原理和理论相结合。3、分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的不利影响

7、重点研究-城市内涝内涝原因: 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城市规划不够长远,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解决措施: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人行道等地可以使用渗水砖等材料,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拓展: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

8、、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二是严格实施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四是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

9、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建立工程项目储备制度,避免大拆大建。五是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六是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七是创新建设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技术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采用总承包方式承接相关建设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10、八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财政要积极引导海绵城市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九是完善融资支持。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等。十是抓好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合作探究:移植大树值得推广吗? 在城市绿化中,很多城市采取移植大树或者搬迁古树的形式构建“森林型城市”的目标。如某城市耗资2亿元,从其上游山区水源林“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 你认为,在城市绿化中,大规模的移植大树是否可行?并说出你的理由。不

11、可行:1、耗资巨大; 2、成活率不高; 3、破坏林区植被,引发生态破坏,导致下游城市水困矛盾加剧;拓展提升: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要点: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要点: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湖淤塞,增加了洪灾的机率,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的安全。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要点: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的城市。统一规划;城市绿地功能多元化;因地制宜的进行城市绿化;加强保护和管理城市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