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16115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探讨一、概念的界定(一)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指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连接,实现“无缝对接”。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来说,幼小衔接,便成了一项重要的幼儿教育内容。因为衔接的主体是幼儿园而不是小学,也就是说,幼小衔接,是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教育,促进幼儿在入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缓两个学段的坡度,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无间隙整体。(二)什么是“非同步现象”同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里的“非同步现象”,是指幼小衔接的非正常关系、非正向状态、非正能量结果。我们在

2、这里所指的“非同步现象”,是基于“信息非同步性”理论。“信息非同步性”理论指出:“人与人之间由于背景、学识、关系、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彼此之间所掌握的信息不同或不完整,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对指定的问题存在不同程度、或高或低的认识及运用上的壁垒”。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的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已显得十分重要。二、目前幼

3、小衔接中存在的“非同步现象”令人担忧(一)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造成了儿童发展的断层问题笔者曾在小学和幼儿园担任过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非同步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幼儿园和小学之中。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以下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孩子自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发现,上学的兴趣不大了;孩子对上课学了什么说不出来;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可尿湿裤子也不举手请示;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作业记不明白也不问;有些孩子特别自私,自己的东西,别人稍碰一下就告老师,既不懂得谦让,也不懂得关心同伴;还有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等等。由此,笔者认为有

4、必要进一步对幼小衔接现象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幼儿进入大班后,幼师积极进行着片面的衔接教育,即“幼”与“小”之间知识的提前教育和转换,而忽视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循序渐进的方式 ;同样地,小学教师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则更多的关注于儿童在规则纪律上的表现,而很少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同伴交往情况。幼、小教师在衔接工作上的不同着眼点,往往影响了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无独有偶,笔者查阅得知,德国的哈克教授曾经着力于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其成果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发现,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以下六个非同步性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

5、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面对有更严格要求、学习期望更高的陌生的小学教师,于是“熟”与“生”之间的非同步性,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正规的课程科目,而幼儿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二者之间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就产生一种“已有”与“未见”的非同步性,使孩子难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原来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而到了小学却不但不被重视,反而还要被纠正,需要他(她)们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于是“个人”与“集体”、“感性”与“理性”之间的非同步性,使孩子们入小学后也难以适

6、应。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于是“旧”与“新”之间的非同步性,也使孩子们容易出现孤独和自闭现象。5、期望水平的断层。一旦上了小学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教师都会对他们给予全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许多游戏活动的时间等,于是“原体验”与“新期待”之间的非同步性,使孩子们入小学后也难以适应。6、学习环境的断层。大家知道,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布置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还有许多活动区域,比如:自然角、玩具柜、图书架等,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与同伴进行交往。小学则与幼儿园的校园环境、

7、课堂环境有明显的区别,教室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幼儿缺乏吸引力。于是“活泼”与“严谨”之间的非同步性,使孩子们入小学后造成了学习的“非同步现象”。 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非同步性的断层问题严重阻碍了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和良好发展,导致无法顺利实现学前向小学的有序过渡。 (二)非同步现象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表现1、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衔接单一化 现今人的普遍观点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和行动点在于幼儿园教育,从而忽视了小学在其中的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的有些幼儿园只按自己的意愿与方式单方面进行教育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已经有一些

8、幼儿园开始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积极主动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积极向小学靠拢,但是大多数小学依然无动于衷,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基础性任务的完成,极少考虑初入小学的幼儿身心特点,因此他们很少向幼儿园靠拢,造成衔接的单向性。 2、缺乏通晓幼小教育的“贯通型”教师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小学,通晓幼儿与小学教育的“贯通型”教师都是较少的,这类“贯通型”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幼小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特点,能够及时地在教育方式、内容上对孩子进行的放矢的教育,同时贯通型老师还需要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加强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根据儿童心理状况和发展变化给与及时

9、、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全面了解幼、小的教师,才能有意识地从幼小衔接的大局出发去关注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点滴,无时无刻给予正确引导。目前,很多幼儿园缺乏了解双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教师,小学中也同样缺少此类教师。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内容、大纲和工作方法都很不了解,教师是无法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促进幼小顺利衔接的。在做衔接教学时会出现许多偏差与错误,如拼音拼读方法错误、写字笔顺颠倒等。往往孩子在幼儿学习到的知识到小学后却要花双倍时间精力去改正,得不偿失。事实上,这样的教师很少,这是影响幼小衔接的又一重要原因。 3、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无作为 当前,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园与小学间进行,二

10、者通过教育实践也在各方面促进衔接工作的展开,但大部分都是各做各的,二者之间或家庭之间都缺乏交流,没有什么共享经验。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的老师,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很少去关心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更多的强调孩子认识多少字,会说几句诗文。因此,解决好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之间三者的信息非同步性,能解决上述儿童教育失效问题,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益终生,为他(她)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的原因分析以上种种不同“非同步现象”,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是首先必须弄清其原因,才有可

11、能克服幼小衔接的“非同步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一) 幼儿教育的“功利化”趋向导致小学化现象严重,使幼小衔接失去前提1、教育评价“功利化”幼儿自入学之日就接受各方面的系统教育,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了多少知识,获得多少奖状、奖杯和奖品,所在班级、学校、甚至片区排第几名;家长和教师也将儿童的这些奖项当作自己最大的成绩,家长以奖项来判断教师优劣,学校以此作为考核教师标准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就是知识的积累量,这就是导致学生只有积累大量的知识才能迎合需要,而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成为附加在“知识教育”之后的其

12、它教育。2、 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功利化”学校间的竞争就是声誉与生源的竞争,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希望处在队伍前端。因此,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目标是加强管理、提高声誉、围绕这个目标来建立统一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用于约束工作人员。在这种工作流程的指导下,学校管理目标与儿童发展规律背道而驰,走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各种荣誉的错误轨道。(二)幼儿园、小学各行其道导致幼小衔接非同步性1、双方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不同,导致幼小衔接不畅大家知道,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的教育机构,其特点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属于正规的义务教育阶

13、段,教学较为规范,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必要的考试制度。这种骤然的变化,肯定使幼儿朋友超出其心理、生理承受能力,何谈幼小衔接畅通呢?2、双方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的不同,导致幼小之间衔接有坡度幼儿园与小学的最大区别,还是其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上的不一样。比如,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较为宽松自由,以玩游戏为主,生活管理也不太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紧张,作息制度严格,上课、作业很累,行为也带有规范性。若缺乏必要的过度或提前预告,幼儿骤然间从幼儿园宽松自由的氛围跳到小学严格紧张的气氛中,这样的过渡时间或营造适合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初上小

14、学的幼儿朋友难以适应。3、片面化和表面化的幼小衔接,导致幼小衔接缺乏质量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现实中的幼儿园教育,往往忽视体、德、美的内在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机衔接。这样使幼儿缺乏真正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4、幼儿园的单向性衔接,导致幼小衔接的形式化

15、、片面化对接现在,幼儿园一般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认识不到位,总以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于是形成了衔接的单向性、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三)落后、陈旧的家长育人理念,直接影响幼小衔接质量大家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可见家长在幼小衔接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家长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方式的影响,造成育人理念的偏差与不当,比如,只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

16、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先轻松,于是不专心、不认真,后随着内容加深加难,“储备知识”也不够,好的学习习惯又没养成,结果就出现了幼小不衔接的“非同步”现象。四、克服幼小衔接“非同步现象”的对策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幼儿朋友顺利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幼儿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为此,特提出五大衔接对策,让幼小衔接从“非同步性”走向同步正态化。(一)建立与健全幼小衔接教育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评价上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衡量儿童综合发展能力的标尺,健全培养儿童衔接来说有着充分的必要性。合理的教育监督机制对评价内容进行评估、指导和帮助作用,能加强国家对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管理,保障教育方针和政策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