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512678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关键词:网络 中小学生 影响中小学生是现今社会中最具活力、最有激情、喜欢新奇、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正是这些特点让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是时代的宠儿。在今天,网络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小学生借助于互联网迅速走上虚拟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十多次调查发现:在网络用户年龄构成中,35岁以下

2、的青年及少年基本保持在80%以上,甚至达到91%(除2001年外)。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尤其以1620岁群体所占比例最高,基本保持在35%以上,甚至超过40%。毋庸置疑,中小学生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在网络世界里,到处都有中小学生活跃的身影;“网络化生存”,已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由于网络信息含量高、交往空间宽松,所以能对中小学生的产生深刻影响。积极的影响将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中避免消极影响,利用网络促进中小学生的发展,我认为网络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

3、,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中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这为中小学生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2、网络成为中小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一中新的渠道。中小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能够从网上获取信息。而网络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中小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提供了其他媒体所无法满足中小学的兴趣点的信息。网络的信息量广,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中小学生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这无疑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对中小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网络对于中小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的扩宽有很大的帮助,

4、不但能够加强中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增强中小学生的社会参与度,更加可以开发中小学生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上网的中小学生处于虚拟的环境当中,这样让他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逐渐锻炼出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同上得到提高。二、网络对中小学生消极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新型产品,同样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极大的满足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网络给中小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的弊端也日益突出,比如: 1网络成瘾综合症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

5、“宅”。网络上这样称呼这些沉迷鱼网络的群体“宅男”、“宅女”,他们依赖电脑,痴迷网络,足不出户,是网络技术的衍生品。根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有26.4%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无人能阻挡。”随着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或过度依赖,一种新的心理疾患随之而来,即“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成瘾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指的是成瘾者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

6、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简单地说,它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形成的上网行为失控,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功能受损。目前,网络成瘾或成瘾倾向问题已不容忽视。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每6个网民中就有1个具有成瘾倾向。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则显示,青年大学生的网瘾比例已达14%。网络成瘾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出现了如颈椎病、眼病等生理性病痛,常伴有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注意力缺损、焦虑症或躁郁症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残、猝死或轻生等。 2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症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忽视或逃避个人与社会及

7、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家人及朋友,从而导致孤僻、冷漠,甚至出现自残的念头或行为等现象。据国内外一些调查数据显示:上网时间与网络孤独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上网时间越长,下网后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也就越强。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使用互联网会造成网民社会卷入的减少以及心理幸福感的降低,表现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在每周超过5小时的互联网用户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在国内,第24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则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社会隔离感在不断增强,互联网开始成为隔在网民与家人、网民与社会之间

8、的“心理之墙”,并有逐渐加厚的趋势。 网络孤独症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当网民终日坐在电脑终端前,把自己与真实的社会关系割裂开来,用上网时间取代了本该用于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时间,减少了活动和交往的机会,这使他变得孤立。如对于那些“宅男”、“宅女”,他们终日坐在电脑前痴迷网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逃避与人群的接触与沟通。而长期缺乏与人交往,则会导致基本社交技能的退化,使自己既孤单又孤独。另一方面则由于,网络社会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由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等特点,与真实人际关系的确定性、稳定性相比,存在着更多的人际信任危机和风险,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人际关系。还有,网

9、上“众多知己”与网下“孤单一人”形成强烈对比,使得青年网民更加封闭自我,导致孤独感的增加,从而引发网络孤独症。由此看来,网络制造了一个孤单者的世界,充满孤独和冷漠。 三、对策和建议。与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网络的负面影响,防止网络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尽快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我国不是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而是执法不严或是说执法不力。如未成人进入网吧事件每每发生,使许多不法经营者打擦边球:宣传色情、暴力及从事欺诈性的商业活动等,监管部门力度却不尽人意。笔者通过查,发现大中城

10、市的网吧往往是打工仔居多,小城市或乡镇却是清一色的青少年学生,看着他们如痴如醉对着的网络游戏,我真怀疑自己的眼睛。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以法治网是网络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2、提高家长的教育和监护能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向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家长要了解关心孩子的上网活动,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在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因势利导,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3、加强对课外时间的管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课外活动意识和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思想品质的提高,养成良好的个人爱好

11、、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更多的活动上来。 4、提高中小学生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要把网络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要把有关知识竞赛题等公布于网,让学生在网上答题和网上查找资料,普及上网知识、良好上网习惯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经常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有关网络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之,网络对中小学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要充分利用它的正面作用

12、,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面作用,更要看清这些负面影响给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学生心理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他们真正远离网络不良影响带来的侵蚀和伤害,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参考文献: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王莉、姜忠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调查与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吴荇:中国闪现闷居一族: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中国法院网2008年3月31日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汤国明、刘东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庞勇:网络成瘾与病态人格的亲和性选择,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陷阱,科学时报2000年2月26日朱亚春、强燕芳: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研究2010年09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