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监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5124853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辐射环境监测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辐射环境监测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辐射环境监测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辐射环境监测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辐射环境监测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辐射环境监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辐射环境监测(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的定义: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其主要指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包括地球表层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环境的分类: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系统,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a按空间范围:居室环境、厂房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环 境的空间范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开拓而扩展,现在甚至把影响人类的宇宙因素也包括在内,称为宇宙环境。b按组成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岩石环境等。c地质学:把环境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而地球上凡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又统称为生物圈,它包括从

2、大气圈对流层顶部到地壳风化层和成岩层底部。d生态学: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C、环境的基本特性 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环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整体性: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区域性:组成环境不同区域的特征; 3 )变动性:环境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其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4)修复性:环境系统具有一种自动调节功能,通过这种功能,可以使受损的环境回到原来状态。但有一定的限度。1)环境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环境活性,并对生命物质可能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物质。例如,水体及其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大气及其所含的各种组分等。环

3、境物质可由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而释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迁移、 转化和积聚,从而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或环境质量产生影响。2)环境物质的种类按存在形态:把环境物质分为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几个大类;按对人类、生态和环境影响:分为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两大类。环境有害物质是指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或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环境物质。有害与无害是相对的、 发展的和变化的,随着数量和存在状态的改变, 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 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例如,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但环境硒含量过低或过高均对人体健康有害;又如,汞是有害毒物质,但由于土壤中的无机汞不易被植物吸收,因此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而有机

4、汞则相反,对人体危害很大。环境有害物质剂量与人体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1)直线型:人体健康效应与剂量呈正比关系;2)饱和型:人体健康效应与随剂量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上不再随剂量而变化;3) S曲线型:人体健康效应随剂量增加开始变化不明显,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变 化明显,而后随剂量增加又基本不变大多数环境有害物质的剂量-效应关系呈S曲线型3)环境有害物质的综合效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有害物质共同作用时,可出现四种不同的综合效应。1)协同效应:总的环境效应大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2)叠加效应:总的环境效应等于单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之和;3)独立效应:各个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互不影

5、响;4)拮抗效应:总的环境效应小于任何单个有害物质单独的环境效应。1)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经过扩散、迁移、转化和积聚,引起环境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 影响。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子称为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子,它按形态有气、液、固及热、声、辐射等不同种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称为环境污染源。 环境污染的分类:A、按涉及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B、按污染范围可分为局地污染、区域污染及全球性污染等;C、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 学污染、 物理污染、 生物污染等

6、; D 、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等。2)环境自净 : 指环境的修复性,环境污染后,在自身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污染物 浓度或总量降低到不产生危害的程度环境自净的分类:A、物理自净:通过扩散、混合、稀释、淋洗、挥发、沉降、吸附等物理 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的过程 。物理 自净的能力 除与污染物的 物理性质(如粒 度、相对密度、 形态、 表面活性等因素) 有关外, 还取决于 环境的物理条件 (如温度、 气流、 降水及地理条件等)。环境自净的分类: B、化学自净:通过污染物与环境物质或不同污染 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化合、分解、络合、离子交换、化学吸附等),

7、使环境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的过程, 称为化学自净。 化学自净能力除取决于污染物的 化学性质和化 学形态 外, 还与环境物质的 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和化学组成 等因素有关 环境自净的分类: C、 生物自净:通过自然界中的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降解、转化、 富集等作用,使之得以净化的过程, 称为生物自净。 生物自净能力除与污染物有关外,主要 取决于 生物的种类、环境温度和供氧状况 等3)环境保护 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维持自身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 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自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由于工农业及国防的迅速发展和对自然资源 的盲目开发,使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和破

8、坏, 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环境 问题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科学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种环境保护措 施,努力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重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促进 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954 年前苏联第一座试验性核电站建成; 1979 年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 1986 年切尔诺贝 利核电厂事故;核电正在蓬勃发展,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电。 总装机容量最多的是美国、占本国市场份额最多的是法国 (78%) 、立陶宛 (81.5%) 。还有 6 个国家接近或超过 40。核电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9、它几乎不产生CO2、 NOx、 SO2 等有害气体,因而对改善当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化石燃料燃烧,全球每年排放CO2 约50亿吨(按碳计),而核电的发展已使 CO2 的排放量减少了 10。在法国,从 1980 年到 1987 年,核电增加 2倍多, CO2 排放量减少了 23,对改善法国的环境状况 起了良好的作用,与污染严重的英国(燃煤发电占70)形成鲜明的对比。核电是一种安全的能源,它发生事故的概率和危险性均比石油、煤、交通等行业的 小,在迄今最严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中,也仅造成31 人死亡,远比不上一次大的煤矿事故或化学毒物污染事故。核电还是一种经济的能源,成本可与煤电

10、、油电相竞争。 核电是唯一已经成熟而且最有希望替代化石燃料,解决能源危机的一种能源。 核电生产和其它能源一样,也存在环境问题,除热污染、占用土地、普通污染物的排放等 问题外,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对环境特别是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具体来说,它包括核电厂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放射性核素的排放以及放射性废物最 终处置的潜在环境污染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核电也不例外。在利用核能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进行环境保护,因为从矿物的开采到放射废物 的贮存,每一个环节,或多或少地有些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这些放射性污染物可通过各种环境途径对人类造成危害,其中大多数放射性

11、物质因其所含 核素半衰期较短,或因其在环境中迁移速率较小,只可能造成局地或区域性影响,只有少数长寿命核素及在环境中迅速弥散的核素,才可能产生全球性影响。 核工业与其它工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从创建开始就十分重视核安全和环境问题。 核电厂从设计、建造到运行每个环节都制订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力求将危害降低至 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并由各级核安全及辐射环境管理审管机构实行监 督。绝对杜绝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排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排人环境中的微 量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对生物圈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尚有待 进一步深人研究。至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目前已有深地层地质处置等方案,这些方

12、案技术上已 比较成熟,尚待实际验证 ; 另一方面 ,废物在长期贮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放射性核素 泄漏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 , 也有也有待深人研究。从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到第一座核反应堆的建成,一大批科学家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过卓 越贡献的主要有:英国,汤姆逊: 1895,对大气电离离子进了研究;德国,伦琴:1895, X射线;法国,贝克勒尔: 1896,发现铀具有放射性;居里夫人, 1898,发现钍的放射性; 同年相继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德国,埃斯特和盖特尔, 1901,发现氡及其衰变 子体的带电性。科学家们已开始注意 辐射的生物效应和生物体对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蓄积作用 。但是, 因受当时测量

13、手段的限制,对环境放射性的研究进展还相当缓慢。德国,哈恩等, 1939 ,在用中子照射铀的研究中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现象 。1942 年,在费米的领导下,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实现了受控链式核裂 变反应,由此开创了原子能时代。首先是美国,因原子弹研制工程(曼哈顿计划)的需要, 1943 年成立了应用渔业实验室, 主要研究汉福特核设施对哥伦比亚河中生物群落的影响。此后,又扩大到核试验现场监测, 重点考察放射性核素对生物体的外照射损伤和对内部组织的危害。此外,橡树岭和汉福特 两个核研究机构也对各种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环境影响开始了研究。? 20世纪 50年代,闪烁计数器的出现使环境放射性测量技术

14、有了新的飞跃。 这 10 年 间,环境放射性研究主要以美、苏等国在大气层中进行核武器试验所造成的环境污 染为中心,对核试验放射性污染水平和环境天然辐射本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建立 了一系列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促进了环境放射性分析和监测技术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放射性沉降物(落下灰)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核工业的 迅速发展,排入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物也有所增加,促使人们加强了对环境放射性污 染的监控。? 实践表明,环境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只停留在污染监测和放射性废物治理上是远远不 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探索放射性污染的产生及其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行 为,摸清放射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

15、过程及其规律,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放射 性流出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和防治环境放射性对生态特别是对人类的危害。? 1955 年,联合国成立了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 员会( UNSCEAN ),专门研究电离辐 射(包括环境放射性)对人的影响,迄今已出版了一系列 权威性报告,引起了人 们对核环境学这一领域的广泛关注,促进了对痕量物质环境行为的研究以及生物 学。遗传学、环境化学、痕量元素代谢、微气象学、高层大气气象学、海洋学等许 多 学科的发展。 由此还引起了人们对其它有毒化学物质 (如杀虫剂、 食品添加剂。 化石燃料燃烧产物、痕量重金属等)污染的重视,带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辐 射的许多开创性研究

16、也为一般环境污染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高放射性废物最终处置的安全性成为影响核电事业进一步发展的 关键,迫使科学家们从放射性物质及环境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出发,进一步探索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放射性核素与环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适 移规律和最终归宿。?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核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核安全和环境放射性 污染防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早在 20世纪 60 年代,就广泛开展了环境放射性监测 工作,建立了初步的、非常实用的核安全和环境监测体系和机构,有效地保护了核 事业从业人员、周围环境和公众,使之免受或少受核辐射损伤的危害,促进了我国 核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核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