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5118101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潜力的开发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此,在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让数学交流走进每一节数学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创新是人的最高智慧品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终极体现。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创新史,是人类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历史。推进素质教育,使孩子向智慧和人格的宝塔尖迈进,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应实施以下六大策略: 一、解放孩子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的策略。培养孩子敏锐、细仔、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使

2、他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史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解放孩子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1、观察自然: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学习数学,增长见识。如结合“步测和目测”的课堂教学,教师可带领孩子到大自然

3、中去进行步测和目测。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数孩子活化意识,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2、观察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新世纪的教育要力求体现“数学教孩子活化”的教学理念。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孩子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激发孩子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却却勿视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孩子难学、教师难教。但如果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找到生活的原型,孩子普遍学习兴

4、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课前先让每位孩子调查自己家每月的用电数,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调节者,引导孩子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自我发现、体验成功。3、观察荧屏:荧屏虽小却包罗万象,它是一个特殊的窗口。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时代,从信息高速公路到因特网,从克隆技术到纳米科技,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到第五次人口普查孩子通过荧屏,能了解那些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如结合数学教学中的“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教学,让孩子事先观察荧屏,收集数据,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

5、用价值。二、解放孩子的嘴巴,提供表达机会的策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孩子的嘴巴,教学中可通过孩子独立大声说、同座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孩子表达的积极性。1、表达感受: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当一节新课结束前,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和大家探讨?让孩子“实话实说”,充分抒说自己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孩子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没有那种搜索枯肠,被逼“招供”的困窘

6、,个个跃跃欲试,充分表达。教师则大力表扬、鼓励、引导,使孩子如鲠在喉,一吐为快。2、表达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认知欲望;或孩子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3、表达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一种在表象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动力,孩子的思维是富于想象的,这种想象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求孩子通过观察和想象,找一

7、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原型。孩子通过充分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玻璃、火柴盒、楼房中的房间、一张白纸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也能学好,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4、表达生活: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告诉人们,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经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发展,并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才能获得。因此,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情境,为孩子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孩子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把课堂教学

8、与生活紧密相联。如“单价、数量、总价”三者数量关系的教学,教师要求课前让孩子亲身体验超市购物情景,课堂教学中抽孩子汇报自己购物结果,然后组织孩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再列表观察表格中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变化,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充分表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三、解放孩子的头脑,提供思考机会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等,使孩子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1、在空白点思考: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是两个转化,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孩子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孩子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

9、种结构转化过程,只有以孩子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学习数学来说,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好数学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并调动孩子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如在“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法“,一开始可把孩子分为两组进行速算比赛, 分别计算一组题目。第一组计算356+600 754+300 854-400;第二组计算356+599 754+298 854-397结果第一组胜利。但是第二组不服气,说第一组题目简单。针对孩子这一知识的空白

10、点,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孩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找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运用转化方法,解决问题。课后再运用生活中购买物品收收钱和找钱的实例,使孩子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这一简单方法,并体会到这种简便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学习,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2、在矛盾点思考: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孩子的“学”。在教学中,孩子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主动积极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形成

11、新的知识网络。如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后,教师出示如下习题:把一根长3米的木头锯成3段要4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要锯成6段要几分钟?部分孩子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计算出需要8分钟,也有不少孩子得到需要10分钟的正确答案。对此,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孩子围绕解题矛盾,画图分析,找到引起时间变化的真正原因锯的次数变化,从而让孩子找到正确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孩子学的主动,既解决了矛盾,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在求异点思考:分数大小比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分数大小比较的几种方法容易相互干扰,再加上分数与整数、小数的书写形式区别较大,孩子易受过去整数、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

12、定势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一般只教两种:一是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二是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材处理上太死板,不利于孩子的创新能力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得出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应让孩子比较既不是同分母也不是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引导孩子观察、比较、想象、猜想、思考,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也可采用找标准量,两个分数分别与它进行比较,然后得出比较结果。这样的教学,让孩子在求异点思考,孩子学得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孩子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

13、功体验。4、在转换中思考:小学六年级孩子学习了几何形体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孩子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数学知识应用活动“测量鸡蛋的体积”。第二天,一上课,课堂就显得特别活跃,每个孩子都想出了各自的测量办法,并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全班同学标新立异心切,人人欲当“发明者”。针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安排孩子进行了交流,通过相互发言,多人补充,基本得到了以下几种方案:(1)把鸡蛋看作一个近似圆柱体,在心里适当“割补”,测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再进行计算;(2)把鸡蛋捣破,将蛋清、蛋黄、蛋壳捣碎后都倒入一个圆柱体的杯子中,然后进行测量和计算;(3)利用橡皮泥捏成一个和鸡蛋大小、形状完全

14、一样的鸡蛋,再捏成一个圆柱体进行测量计算;(4)把鸡蛋放入圆柱体杯子里,注满水,再取出鸡蛋,空出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5)把杯子装满水,再放入鸡蛋,溢出的水就是鸡蛋的体积在孩子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孩子得出:要计算鸡蛋的体积,其实,只要把鸡蛋的体积转化为已知几何形体的体积,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教师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不是向孩子灌输教材,而是让孩子活用教材中的知识解决问题;孩子在这样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不同的思路尽可能地出现并进行了碰撞,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孩子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孩子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以“动”激“活

15、”,体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还总结出了数学学习的“转化”思想,这将大大有利于后继学习,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5、在模糊点思考: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专家”与“新手之间的知识表征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是按层次排列的,具有清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而“新手”则采取水平方式排列,知识显得比较零散和孤立。因此,帮助孩子重新组织知识,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知识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孩子在学习“数的整除”一单元中,往往容易混淆“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为此,教师在练习

16、中可设计如下练习:结合每个孩子的学号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思考并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重组知识网络结构,形成新的“知识链”。6、在疑难点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可让孩子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孩子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对孩子的质疑问维,一是要大加鼓励;二是要妥然处理,巧妙引导,使孩子的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四、解放孩子的双手,提供操作机会的策略。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孩子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孩子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的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孩子从做中学。”的确,让孩子真正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