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繁体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490399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汉语通论(繁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通论(繁体版)(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裁减、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灭而消失的詞。如:區分牲口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2、古今義同詞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似,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坐,古今坐的措施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

2、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2)同中有異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说。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重要分爲如下

3、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限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一)詞義範圍不同詞義範圍重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达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如下幾種幾何關係: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似,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涉及古義,表达今義擴大。D圖古義涉及今義,表达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达詞義轉移。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

4、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涉及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

5、达:古義今義義素一蔬菜蔬菜義素二肉蛋奶等副食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古義今義義素一打盹打盹義素二其她睡覺方式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

6、之濱。”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涉及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部分。)例: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达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人们熟悉的一句話:“與

7、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某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

8、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她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

9、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古義今義帶汁的肉湯類的食品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达。詩經陳風澤陂:“涕泗

10、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重要表达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达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古義今義眼淚(自目)鼻涕(自鼻)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顿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

11、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1、由褒義變爲貶義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

12、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此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2、由貶義變爲褒義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3、由中性變爲褒義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达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吉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4、由中性變爲貶義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杜預注:“

13、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三)詞義限度輕重不同有些詞意義所示的限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

14、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限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抱怨,陌

15、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此外“感谢”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第二章 古汉语知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何为词的本义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她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掌握这一定义应当注意二个问题:词的本义和字的本义不是一回事。A古代汉语中字和词往往是一致的,卽一种中文代表一种词。这时,字和词的本义相似。但有时候字与词并不一致,如一种中文可以代表两个词,假借字就是如此。在这种状况下,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也许并不相似。B造字的本义未必是词的本义,由于文字产生此前早已有汉语,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