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480906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汝集学区中心学校-李涛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因而是值得推广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平行班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采取 “一刀切”作法,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产生学习如同嚼蜡的感觉;学困生“难消化”,在“困进”的怪圈中愈陷愈深,无力自拔,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厌

2、恶学习,导致整个教学活动混乱、课堂效率差的严重后果。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小主人。由此看来在平行班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教学实际的需要,是贯彻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平行班中进行分层教学呢?我在今年接手的初一语文教学中,对分层教学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大胆的尝试,具体实施如下:(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

3、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分类方法,对症下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那么即使分了层次也往往是无的放矢,瞎碰硬撞,难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人对新接收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学习个性及态度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对他们进行了科学分类。全班45位同学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每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都不同,语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他们的求知欲都较强,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较高水平;有的学生很勤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学习态度认真,但却总是无法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还有学生或语文基础差或口头表达能力差或写作水

4、平差或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主要是厌学情绪浓厚,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兴趣,懒惰,把自己的兴趣指向其它学科上,但却很聪明,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反应慢,动作迟缓等。根据这一了解,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低层)、“拼搏层”(中层)、“奋飞层”(中高层)。除了对他们存在的差距作了具体了解外,还对他们存在差异的成因作了分析,以便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当然,学生本人的语文知识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曲线的变化往往是一个旧的差异不断缩小,而新的差异又不断形成的过程,可见,学生之间不但存在着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差异的可变性。教师要时刻关注这种

5、可变性,做到心中有数,要不断调整对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二)明确目标,分层实施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实施分层教学,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基础层主要培养学生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认真读写听说的习惯,以保障“大面积合格”的设想成为现实。拼搏层主要是培养质疑、讨论的习惯和主动求学的学习品质,向奋飞层转化。奋飞层主要是要求他们形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要求他们善于自学,敢于质疑,不断拓宽学习思路,努力成为特优生。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是:对学习成绩优秀、学习自觉、习惯好、求知欲强的学生,首先要求其掌握初中课本所有的单词、习语以及

6、语法,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基本写作外,其次还要求其自学同等程度或程度稍高的课外读物,并摘好笔记,如阅读长篇文学名著,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让尖子生走进浩瀚的语文世界,广泛涉取文艺作品中的精华,积极主动去探索它的美和奥秘,提高文艺鉴赏能力,这样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里所说的“高质量”是指“立意”“取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创新。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主要是想方设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些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愁眉苦脸,觉得脑子发空,没东西可写,只得东凑西拼来一个“硬做文章”。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几条措施: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生活,有话可说,

7、有了新的认识,就觉得想把心里话讲出来,有了话,又想说,就考虑怎样去说,如何说;其次要求这些学生仿写,当然仿写并不是生搬,更不是抄袭,是从某些文章的立意、章法等方面得到启示,借以写出自己的文章来,如:有位学生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我就指导他写这类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再次,提倡多练并不断修改,有句成语说得好“熟能生巧”,在不断地练笔中就会潜移默化,达到“下笔若有神”的效果。另外,修改是积极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措施。指导学生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标点符号等多方面修改。学习认真而成绩提不高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注意学习方法;对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认真细致完成作业,本人及时认真检查;对反应慢、动作迟缓的学生,给

8、他们一定的信心,多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提高作业速度;对口头表达能力差,在课堂上发言往往低着头,声音轻,断断续续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响亮完整;对没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学生,则多角度多方面绞尽脑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设置层层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抗奋状态,如组织好朗读,从而激发学生感情,引起共鸣。除了提出不同的要求外,还可采用目标激励的方法,用不同目标激励他们勤奋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上进心,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提高。(三)动静交替,分层达标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活动。要真正上好课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及不

9、同层次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实行课堂四十五分钟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讲解课文,分析问题,朗读训练,提出问题时,必须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动静交替是分层教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实行动静交替,对奋飞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启发;对拼搏层和基础层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导。这样,使不同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层次上发展前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实际操作中,针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先用富有感染力的“开讲”诱发基础层、拼搏层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展开自学活动,接着就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而奋飞层同学

10、早就在教师启导之时自己开始自学新知识,由于他们的基础好,对新知识会有一定的理解,这时对于同学的提问,他们就能根据材料很好地帮助解答。在解决了疑难问题之后,我就适当地布置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练习,让基础层、拼搏层的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一则可以及时了解哪些学生还存在问题,二则又减轻了这些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抄作业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我把重心转移到奋飞层学生处,带领他们多角度地把握主题,挖掘内涵,拓宽思路,最后要求他们课外完成一些高质量的作业。当然奋飞层学生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引导,譬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要求这些学生调查社会上被骗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逐个剖析,分析行骗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和受

11、骗者上当时的心态,最后通过多个案例分析总结出防骗措施,提高自己的能力。(四)难易结合,分层评价作业、练习、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在作业、练习、检测的选择上体现层次性、多样性、做到有难有易、难易结合,合理安排,使成绩好的学生有刻苦钻研的劲头,差的学生也有认真完成的可能,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课本上的习题要求全部学生掌握,做这类习题时,后两个层次的学生没困难,教师就要求他们独立完成,而基础层同学就必须在老师的个别辅导下做作业,通过努力也能完成。练习时还可以从数量

12、上进行分层要求。不同层次学生完成作业数量有区别,如基础层同学立足于最基本的练习题,做的内容少而精,确保质量,后两层次的同学要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免做一些基础题。做一些颇有难度的、需要学生自己学习体会的研究性题目。此外,课外语文活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所学知识的利用率,而且大大增加了学生所说读写训练的机会,所以教师应重视这一方面,对症下药,各取所需,使成绩好的学生变得更聪明,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摆脱学习成绩落后状况的机会。分层教学活动,针对各层学生不同的基础,因人而异地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构建的分层教学法已初见成效。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