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说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386869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 说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 说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 说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 说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 说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 说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 说案王 伟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江山多娇”。本册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共设置了长征之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高新科技6个主题单元。教材内容的重头放在了一个“情”字上:一、二单元抒爱国之情,三单元抒天伦之乐,四、五单元抒自然情怀。不论是哪一个单元,总体上都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从而发现和体会生活的美好。教材设置上,编者希望能具体课文为起点,辐射到课外,辐射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到大语文的环境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和体会人生细腻的情感。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主题为“江山多娇”,入选课文共5篇,分别是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

2、西双版纳和蓝蓝的威尼斯。“诵读欣赏”模块设置了古诗望岳钱塘湖春行和登飞来峰。写作模块设题为“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口语交际模块设置为“假如我是导游”的介绍词书写。纵观整个单元,所有课文都以“写景”为主题,并意在表现“景和情”之间的某种关系。单元设置意在将学生从理论性的课文学习,引导到实践性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上。一个景物之所以出众,便在于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是文字的艺术,所有的景物特点都必须通过文字描写来表现,这就涉及描写方式的问题。而特定的景往往又与特定的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这就涉及到“借景抒情”和“知人论世”的问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要训练学生归纳景物的特点之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

3、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三、课文分析:小石潭记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且是重点考察课文。从课文体例来说,它是一篇古代写景纪游的散文。结合课文特点,本课教学应设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层次:把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完成文言疏通;分析描写景物的手法和明确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2、过程方法培养:按照“学生自主探知,教师点拨强调,对比体会强化”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及积累文言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向实战上引导。3、情感体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人生历程,体会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并理解内心之情与眼中景物“相生相伴”的关系。、教学重点:1、文言字词

4、;文言翻译;中考120个实词,15个虚词。2、景物描写的技法及作用;以动衬静,以静衬静,白描,意境。3、借景抒情手法在文中的表现。、教学难点: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落实在第二课时的写作作业中;2、理解景物和人心之间的微妙关联,重点理解作者“乐”与“哀”的情感判断。并尝试体会生活和创作。四、学法分析: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期”,因此,在教学中更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体验、感知、理解”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教师的辅助引导性,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讨论获得知识。在结合“知人论世”的环节中,教师适当点拨即可,无需大量补充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尽量从语言文字中

5、抓捕作者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和掌控力。五、活动设计:本课分为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疏通把握”的问题;第二课时解决“描写分析”的问题;第三课时解决“情感感知”的问题。在第一课时会设置“阅读把握”活动和小组讨论疏通活动,即学生自读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小组互助疏通文意;教师只做重点强调。在第二课时会设置“画出小石潭”的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石潭的特征,并引出描写方式的探究。在第三课时会设置“对比理解”的活动;即知人论世,对比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对比感知“天下第一汤”,从而感受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疏通把握(一)导入:教师出示”天下第一汤”的照片;要求所

6、选照片要体现碧水、沉石、落币、热雾和周围的建筑环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描绘一下眼中的“天下第一汤”。学生必然会从水体颜色,周围环境来谈。教师:“莫夸六国黄金印,来试三一夷碧玉泉”这是董必武先生写给“天下第一汤”的。几千年前,古文运动倡导者,大作家柳宗元也曾描写过一池碧水。那么,柳宗元笔下的这汪碧水又是何种风貌呢?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从墨香之中,走进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二)请同学发声自读课文,并将重点字音标注出来。同时,小组讨论文章整体大意。【此步骤教师暂时不做文学常识的介绍,而是先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落实字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既是对过往文言知识学习的检查与实践

7、,也是对课外文言感知能力的训练。】(三)抽点学生说出难字难音节,教师订正。 抽点两个学生说说文章大体内容。【此步骤不论学生说对与否,都不做点评,留到疏通之后,学生自然明白。】(四)教师解题:小石潭记地点、对象:小石潭 体裁写景抒情散文记(五)小组讨论并疏通全文。四人小组,一人一段,最后两段合并给一个同学疏通。教师抽点四个同学疏通文意。教师针对疏通错的字词,重点字词,句式等翻译要点进行强调。(六)教师总结评价学习成果。请原来体会文意的两位同学按照标准句式翻译全文。鼓掌下课。第二课时:描写分析(一)导入:检查部分重点字词句的落实。教师用PPT.展示,学生抢答。.(二)请同学对照文本内容,用10分钟

8、的时间合作创作出一幅画作者笔下的“小石潭”。要求体现文中的内容和表现小石潭的特点。【此步骤意在理解小石潭的特点,进而引出表现这些特点的途径丰富的描写方法】(三)教师利用投影仪,让两组学生上台展示并结合文章,讲解他们的画的“小石潭”。(四)教师询问:小石潭有什么特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1、四周竹林幽静。2、泉水清澈透明;溪水曲折。3、石头整块?姿态?4、整体感受凄清。(五)教师引导描写手法1、文章是如何突出泉之清澈,石头纸美妙,森林之幽静以及环境之凄清的?【此步骤意在点出“环境描写”和“表现手法”的意义】以石写潭,以水写潭。 正面描写:石头形态,溪水曲折,林木繁多; 侧面描写:以树木的姿态写石头

9、的姿态;以游鱼的倒影写泉水的清澈。2、分析“空游”。(六)总结环境描写的方法,作用。请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技巧描写天下第一汤,或者你去过的一处景点。请同学分享。第三课时:情感感知(一)导入:出示第一课时展示的“天下第一汤”照片,观察“天下第一汤”,如果是你,站在池水边你有什么感受?讨论。学生会从感受到温暖,安详;内心的宁静几个方面回答。教师提示:对于天下第一汤,“暖和”是表层的,“放松”是深层的,“安详”是更深一层的。提问:站在“天下第一汤“边上,你为什么会感到暖和,放松和安详?学生:热水,古建筑沐浴之地暖和心情放松心里安详【教师要点明这个逻辑关系】(二)对比,小石潭边的你会有什么感受?小石潭边的

10、柳宗元有什么感受?学生会从:心旷神怡幽静凄清的角度来答。并找出作者在小石潭边时,内心开始感受到的是乐,随后感受到的是一些凄凉。追问:作者乐什么?什么导致这种乐大产生?学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作者因看到小石潭的清澈,周围环境的和美而乐。乐景乐情。追问:随后作者为什么又产生凄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这种感受?学生:文章中说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三)春游的时候,农博园有一个很大的湖,周围有各种华彩树木。环境也很安逸,也很宁静;当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恬静,有放松之感。老师:当时我和李老师在畅谈人生,讲

11、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我们任何人都没有觉得内心凄凉。作者有问题吗?(四)出示题破山寺后禅院,问,常建到达破山寺后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心如止水,空无一物。如果不是寺院,如果没有佛教豁达的心胸,常建的内心定是抑郁的。请问同样的凄清会发生在什么人的身上?学生猜想:应该是内心不得志,身世不如意者?孤独者?落魄者?总之就是经历了不美好而“借景抒情”。(四)教师展示柳宗元的生平,强调其被贬谪的人生。知人论世,学生能更好理解“此景”与“此情”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石潭不可多留”的深层缘由。教师指出,春游时,师生并没有遭遇任何人生的痛楚,因此这样的山光水色给内心的是一种美。但是柳宗元遭遇了怀才不遇和贬谪的经历,内心

12、充满了愤慨,所以清清凉凉的小石潭,唤起了他心底的凄凉。以凄凉的景表达凄凉的情,这是“借景抒情”(以乐景抒哀情),同时,景和情相生相伴,这又是“融情于景”。明确,作者借小石潭所处地理位置的偏僻,表达出怀才不遇,渴望统治者发现自己的才华,并最终大志得伸的情怀。通过由“乐”转“悲”,最终奠定全文情感基调是“悲”的过程,表达出对人生不得志的愤懑;对政治改革失败而遭受贬谪的失意和内心无比的惆怅之情。(五)“借景抒情”是文艺作品里常用的表现情感的方式,请同学们列举学过的作品里,有哪些借景抒情的?水调歌头 借明月中秋之景,抒思思人之情。登岳阳楼借岳阳浩瀚之景,抒孤身思国之情。(六)回到开头。假如有一个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你,站在“天下第一汤”或者农博园的湖水旁,还会感到安详吗?(七)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小石潭记。(八)作业设置:同学尝试把小石潭记的改写成一首诗,可以是现代诗。要求将景人生情三者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