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摭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338418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摭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摭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摭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国演义》摭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摭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摭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摭谈村夫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历史小说。它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故,对其鉴赏评价之专家学者不少,如:孙勇进先生的三国演义趣谈与索解,姬忠勋博士之解读三国演义,新近出版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并以不同的形式,或对三国演义与史书三国志作比较索解;或对三国演义之艺术成就与思想成就作评价;或对三国演义之主题分析、书评综述等作解读,或以现代语言讲述其精彩片断并予点评,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给人以高级艺术享受与审美情趣之陶冶。敝人曾数读三国演义,感受良多,现就作品之思想倾向、描写艺术和写作技巧等方面作一粗探,草成摭谈忝以凑凑“三国热

2、”。一、三国演义故事梗概兼谈全书之思想倾向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所引用的野史杂记并吸取平话杂剧中的故事情节编写而成。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乃前所未有,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止,其间百余年之战争风云、历史波涛、政治漩涡。以历时性为纵轴,横生着魏、蜀、吴三国之盛衰演变,却又始终以作者罗贯中为之倾心、眷顾的蜀刘政要为轴心。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阶段:从平定黄巾起义写到曹操平定北方;第二阶

3、段为第三十四至第五十回,作者笔姿飞扬酣畅淋漓地描述赤壁大战,铸成三分天下的三足之鼎;第五十一回到第一百一十五回,小说着重绘写蜀国的活动,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从第一百一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描述三国归晋的历史过程。全书贯穿着作者于开篇所述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观,也包容着卷首词西江月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却付笑谈中”之“事业成败、英雄盛衰、王朝兴替”的历史沧桑。小说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刘备的宽厚仁慈,爱才纳贤;曹操既奸滑阴险,又有雄才大略;张飞之粗犷直率;关羽之忠义勇武,恃才骄傲;孔明之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周瑜之才高果敢而心胸狭

4、窄;吕布之有勇无谋等,都写得血肉丰满,呼之欲出,令读者历久难忘。三国演义重点描写了三大战役:一是官渡之战,叙写曹操以少胜多灭袁绍,平定北方;二是赤壁之战,描述孙刘联军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奠定天下三分之势;三是彝陵之战,宣告蜀吴联盟破产,蜀国由盛而衰。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刘玄德的三顾草庐;关云长单刀赴会;张翼德大闹长坂桥;赵子龙之截江夺阿斗;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诸葛亮烧藤甲七擒孟获等,都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致于客家地方有“讲起三国演义来,豆腐都烧去一锅”的笑谈,三国演义故事之精彩足见一斑!文学概论有云:任何文学作品无不倾注作者特具

5、的浓郁的思想倾向,而作者的思想倾向与其对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渊源、世俗观念及作者个人之主观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于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问题,目前学术界说法纷纭,莫衷一是。但就其全书表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评价来看,抑曹扬刘是三国演义极为明显的思想倾向。愚以为这与罗贯中以“执政正统”为本的历史观是息息相关的。在罗贯中看来,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汉家天下当然应由刘氏家族执掌,刘玄德当属合法而又理所当然的继承者。而曹操则崛起于群雄之间,“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属非正统系谱中的乱臣贼子。由于罗贯中受浓郁主观意识之左右,因而贬曹褒刘的思想倾向已渗透到故事的关键情节乃致每个细节之中,

6、并通过艺术笔墨表现出来。如:对刘备的外形刻画:“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第一回),如此描绘显然是一副天子之相。又如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二回,赵子龙为护阿斗过关斩将险些丧命,当赵子龙将阿斗双手递与玄德时,刘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再如:白帝城托孤(第八十五回)等描述,莫不予以理想化,处处彰显其王者之形、之气、之度。而于曹孟德之所有劣迹,裹挟天子、杖杀皇后、缢死贵妃等则予以贬抑,乃致世人皆唾弃奸臣曹操足见其思想倾向之魅力神奇!二、谈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善于描写战争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杰出成就,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全书一百二十回,几乎有百分之七十的章回与战争有关

7、,或写战前之帷幄运筹,或直写“铁骑突出,刀枪坚鸣”之沙场鏖战,都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令读者毫无乏味之感,这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相当罕见的。愚以为其战争描写艺术成功之处有三。其一: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由于罗贯中善于从战略的眼光认识各个战役的意义,牢牢把握全书带关键性的战争,因而在谋篇布局,描写各场战争之时,力戒平分秋色的写法,而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就“三国”这段历史而言,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至“三国归司马”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其间百余年,可谓烽火四起,战事连绵,而罗贯中能紧紧抓住众多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三大战役作重点描述:一是官渡之战。这是群雄逐鹿中原,决定北方是统一

8、还是分裂,以及由谁来执掌北方天下之关键一战。因而作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二是赤壁之战。这是奠定天下三分之势的重要一役。罗贯中更是精心雕琢:刘玄德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定下联吴抗曹之良策,为三足鼎立定下了基调。诸葛亮舌战群儒,用计激周瑜,使东吴坚定抗曹决心;群英会蒋干中计,黄盖巧施苦肉计,庞统巧授连环计,为火烧北船,大败曹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江口周瑜纵火,赤壁鏖战曹操惨败,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操军仓皇北撤,三分天下铸成。为写赤壁之战,罗贯中用了十九回的篇幅,真可谓“泼墨如水”矣!三是彝陵之战。这场战争,东吴少帅陆逊用计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宣告蜀、吴联盟之破灭,为“三分归一”埋下伏笔。三国演义

9、中的大大小小战争不下二百场,罗贯中对以上三大战役均作详细描写,而对一些与大局关系不大的战争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此处不作举例赘述。由于作者在描写战争时能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就使战争的场面奔流千里,起伏萦回,百态千姿。其二:巧妙处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系。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理查德泰勒在理解文学要素中写道:“没有人物就不会有行为;人物决定行动,而事件又规定人物。因此,描写人物,反映其思想的形成对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决不亚于选择和安排事件。”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处理人物和故事情节关系之重要。笔者以为罗贯中之所以能将战争写得热闹、紧张、扣人心弦,是因为作者巧妙地处理好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做到既由人物引

10、出故事情节,又从故事的发展中渲染人物;人物在故事中一面解决旧的矛盾冲突,一面又产生新的矛盾冲突,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写,不但写好了人物,而且也写好了战争的过程。以赤壁之战为例:从孔明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窄不同性格的冲突中导引出周瑜要孔明监造十万支箭来借故欲害孔明,而孔明却想出草船借箭的办法,完成了这一战争任务,使周瑜阴谋落空。草船借箭后,孔明、周瑜之间的旧冲突(即周瑜要杀孔明,孔明偏不让杀)得到了解决而新的矛盾冲突又出现了:周瑜在祭风毕即派丁奉、徐盛追杀孔明,而孔明则早有准备,派赵云前来接之。又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前后描写,邓艾偷渡阴平、姜维诈降钟会等描写,都采用这种手法。

11、其三:善于把握各处战役特点,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写法。同样是写以少胜多、以劣对优的重大战役,却写得各有特色。如:官渡之战,袁、曹兵力悬殊,曹操处于劣势,又是远征,还有南面之敌,故要求速战,因此突出粮食问题,作者着重描述曹操如何善于用人、用计,火烧袁军粮仓、出奇制胜;彝陵之战,吴军兵少力弱,蜀军队伍大、攻势凌厉,由于其是远征,此乃致命点,作者便着重写吴军少帅陆逊如何采用“以逸待劳”的方针,坚守不出,以促使蜀军麻痹轻敌,最后一战而胜。官、彝二战均采用火攻之术,但有所区别,前者火烧粮仓,后者火烧连营,各具特色。此外,作者在描写战争时,还善于注意动静、斗智和计勇的关系,从而把战争写得丰富多彩

12、、摇曳多姿。三、谈谈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借以表现主题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艺术价值之高低。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有这么一个感觉: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相当成功,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罗贯中将人物写活了。整部小说共写了二百多位人物,但面孔张张不同,性格个个有异。刘玄德的“仁”、关云长的“义”、张翼德的“猛”、诸葛亮的“神”、赵子龙的“忠”和曹操的“奸”、董卓的“诈”、蒋干的“愚”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何罗贯中能将人物形象刻划得如此成功,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感,大胆地按魏、蜀、吴三方组成三种人物系列。

13、对于蜀方的刘备系列,罗贯中是以忠厚仁义、骁勇善战、智慧睿智为基调,以褒扬的情感去描绘这一人物群体的。如对刘备这一形象的塑造。他是将刘备作为“仁”的统治者形象加以塑造的: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第二回中的“张翼德怒鞭督邮”);博望坡大胜,“班师回新野”,“百姓望尘遮道而拜”(第三十九回)有诗赞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第三十五回);曹操举兵南下,刘玄德弃樊城去襄阳,与民同行,并言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乃使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第四十一

14、回中“刘玄德携民渡江”)可以说,小说处处彰显刘玄德之“仁君”形象。正因为刘备善于施仁,故由一方小吏成为一国之君,由寄人篱下难于栖身变为独居蜀川,基业稳固。又如对关羽的描写:单刀赴会露其勇;独行千里示其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小说对关云长之“忠义骁勇”大加渲染。吴方的周瑜系列,包括陆逊、吕蒙等基本上是少年武将,雄姿英发;而魏国的曹操系列,既有曹操的虚伪奸诈、骄横跋扈,又有司马氏父子的老谋深算、机宜权变,还有蒋干之愚蠢等,尽管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在作者心目中,均具被否定的共同素质,可以说是“贬”迹明显。从人物塑造的宏观上分析,三大系列描写几乎贯穿整部小说并渗透于每一章回之中。二是以动态描

15、写取代静态刻画。从文学描写角度说,静态刻画虽能将人物的外貌、服饰描绘得淋漓尽致,但这毕竟仍跳不出脸谱化的框框。而罗贯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则更注意将人物置身于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并作动态描述。如:第四回中的“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持刀欲刺杀董卓,没想到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事败之瞬间将持刀说成献刀;又如:第二十一回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当刘玄德问及天下英雄“谁能当之?”时,操即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以为曹操已识破其“ 王天下”之雄心,大吃一惊,手中

16、所执匙,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大雨将倾,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曰:“一震之感,乃至于此”,以闻雷失巧加掩饰,从而不露半点内心惊慌之痕迹。这些描写都是在猝不及防的顷刻万变中迸发出的人物性格之火花。动态描写取代静态描写,这也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成功经验之一。三是通过变幻的情节、曲折的结构表现人物性格。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无论主与次,绝大部分是通过变幻的情节、曲折的结构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如对关云长这一形象的塑造,罗贯中通过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等情节的发展变化,逐步构成其“义、威、傲”性格三棱面的。倘若离开这些变幻的情节与曲折的结构,关羽的形象是难以达到如此丰满感人之境界的。对于次要角色蒋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